【越過越喜歡的生活】專家講的沒用?這問句幫你走過心最苦的時候

「你曾經過失去摯愛,或經歷過慘痛的離婚、伴侶出軌、意外、天災、霸凌、裁員、流產、不孕,或你所愛的人正在精神疾病、失智或自殺傾向中掙扎嗎?」

如果你是,請站起來或舉手。這是紐西蘭心理學家荷妮(Lucy Hone)在TED演講的起頭。

荷妮是美國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碩士,專長是心理韌性,畢業後她回到家鄉紐西蘭開始博士研究。

2011年紐西蘭發生6.3級大地震,造成上百人死亡、數千座房屋倒塌,她立刻發揮專業,和政府、社區、企業等合作,幫助人們度過創傷。荷妮說,「這是我的天命」,從中她也獲取許多經驗,她認為,她已經是心理韌性專家了。

她錯了。

兩年後,一個假日檢驗來臨。她十二歲女兒和好友,以及好友的媽媽,兩個家庭一起出遊,被一個酒駕的外國旅客撞上,車上三人當場死亡,荷妮被拋出車外,從此荷妮有個新的身分——悲傷的母親。

突然間,她要聽取專家的意見,那個過去她常做的角色,但她發現,她一點都不喜歡專家所說的。例如,專家告訴荷妮,女兒去世後,她和先生可能經歷家庭失和,有可能離婚;她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危險群,荷妮記得當時心裡想:「真謝謝你喔」。

專家給荷妮的衛教單張寫著,悲傷會經歷生氣、談判、拒絕、沮喪、接受等五個階段,而且悲傷可能會長達五年。她知道這些資訊都是好意,但這些建議只讓她更感覺自己是受害者,沒有力量去面對傷痛。

「我不需要別人告訴我壞消息,我已經知道那有多恐怖。我需要希望,幫助我走過傷心、痛苦和期盼,我需要一個主動的角色,」荷妮在TED上說。

荷妮決定以自身經驗建立實際有用的建議,經過五年研究,她找出能從逆境中站起的策略,其中這三個策略,荷妮覺得對她最有用。

一、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

這並不表示有心理韌性的人歡迎苦難,而是當這樣艱苦的時刻來臨,他們似乎知道,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一個。

當荷妮女兒去世時,她會想「為什麼是我?」而非「為什麼不是我」,就像世界上其他的人遇到噩耗一樣,但是否從此深陷深淵?

我們活在一個展現完美的時代,如在Instagram上閃亮、美麗的照片,但真正的悲劇讓我們知道人生不完美,才是真實。

二、轉移注意力

荷妮發現,有心理韌性的人有個習慣,他們會專注於自己可以改變的,並學習接受自己所不能改變的,這是一個可以學習的技巧。

生而為人,為了生存,我們擅長面對威脅和軟弱,當我們還是山頂洞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忽視美麗的彩虹,專心面對老虎。

但活在現代,「老虎」來自四面八方,如不合理的截稿日、難搞的同事、成堆的帳單,一直到和你搶停車位的陌生人,「老虎」在我們的大腦裡出現一整天,壓力反應一直被喚醒。

有心理韌性的人會轉換視角,看到好的一面。荷妮被懷疑和痛苦淹沒時,她會想「妳不能被這種感覺吞噬,妳還有那麼多活著的理由,不要聚焦在失去的,反而失去擁有的」。

在心理學,這叫找到正向意義(benefit-finding)。例如在這件悲劇中,她想找出是否有值得感恩的事。例如至少她女兒沒有經過漫長痛苦的疾病,走得很快、沒有受太多苦;荷妮一家還有親友們的支持,幫助他們經歷這苦難,而且還有兩個可愛的男孩需要他們。

荷妮建議,當你經歷任何艱難時刻,提醒自己感恩。例如在她家廚房就貼上粉紅色的海報,上面寫「接受好事(Accept the Good)」。

三、問自己,這是在幫我還是在害我?

這個有力量的問句常使用在許多治療,當荷妮經歷愛女去世時,她也不斷地自問。

例如,「我是否應該去審判現場看肇事者?」荷妮問自己「這是幫我還是害我」,後來她決定不去。

每天晚上她總是拿出女兒的照片,越看越傷心,「這是愛我還是害我?」她發現,睡前拿出女兒的照片,反而是對自己不慈悲,她決定收起照片,好好睡個覺。

這個問句可以應用到許多情況,如爭取升遷、想要考試及格、從疾病復原,你都可以回頭檢視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愛你還是害你。而這個問句也是荷妮得到最多迴響的韌性策略,你可以問自己,是否要再喝一杯酒?是否還要滑手機一小時?是否要和家人一直吵老問題?你只是重新拿回決定權。

翻轉大家過去的觀念,心理韌性並非某些人才擁有的特別性格,而是自願採取類似這樣的策略。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資深研究員韓森(Rick Hanson)在《力挺自己的12個練習》中指出,神經迴路可以重塑,大腦如同肌肉可以鍛鍊,透過反覆練習,能厚植韌性,將更有力量從失落和創傷中平復。

我們每個人都有那樣的時刻,彷彿永遠都不可能走出來,為了自己,也為了愛你的人,幫助自己、善待自己,給自己力量。 

當然我們不可能假裝這些策略就能幫我們度過所有痛苦,但荷妮說這些方法幫助她度過最近五年,希望也能幫助你走過心最苦的時候。

黃惠如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曾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肯定。她習慣爬梳最新醫學研究,變成可親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並身體力行,因此明瞭實踐的難處與益處。現為斜槓中年,寫專欄也擔任瑜伽老師。著有《不減肥才能瘦》、《慢老》、《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