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離崖-3 五又六年【重新,和身體在一起】

如今我是一個命在懸崖的老師,生、老、病、死完整體驗中,我也準備著每一次分別後可能的不再。

於是,緊緊珍惜眼前師生能相聚的當下,不為傳統知識填充而奔忙,我始終期待的是:孩子能成為一個「多元利他,自我參化」不自私的自由社會公民。

2018夏天,我們在花蓮從六月份起,以海的集體潛意識探尋一座「精神家園」藝術創作駐點計劃,已然烈日灼身,有不認識的人問起我:「這是哪個單位給你發包的?你接下誰的案子?」

我總是這樣背離常情,請必須明瞭,這世間真有自燃系的傻瓜,「教育曠野」不接受任何捐款、我們也從不募款、我本人更堅持不接受任何官方組織企業團體的發包,雖台灣正處於選舉期間,但我不喜歡政治人物的嘴臉,日後他們若貼出與我的合照,八成是P圖的。哈哈。

這個藝術創作計劃看起來鋪天蓋地,其實主要成員就只是我這一個傻瓜和兩個準備要上大學的少女,而無私奉獻出創作基地與高貴友誼的花蓮老宅女主人Sakura,她因此喜迎了高達三層樓的十六位大仙,壁畫家費用也全是她自掏腰包付出的。

「精神家園、藝術哲學、靈性實踐」是我所設想中的曠野大學的教育圖像,也是我奮力書寫跨五個領域的博士論文的初衷。我衷心盼望我那些不斷長大的學生們,能跨越國界性別種族,尋找自己與宇宙的共時性,找到可以投注一生熱情與才華的夢土,把自己種下去、努力培養自己,讓社會不再只是喊窮,也懂得喊出人性哪裡美。

「自由教育工作者」,這一個關鍵字在google上搜尋不到資料,但它卻是我這一枚教育美學旅途上的流浪者,最恰如其分,最寫真的自況。經由美的教育,始終是我無法拋開的教育理想,我深信,美不是教育的報酬,美即是教育本身。

我們抵達花蓮第一天就考好兩張普通重型機車駕照。居住在花蓮北濱面向太平洋、遊騎在吉安壽豐鄉間面向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以終日浪遊的心收集在地庶民生活美學,全息凝望著大海、彎腰探看金黃色的稻浪、享受濃綠色的落羽松林,當生命盛開之際,我們也隨時練習當一片安靜的落葉。

經常我凝望著大海,看著浪花帶來一切又帶走一切,領受著愛與美相遇後混沌轉清明的精神流變,心中總一再激起:「人們該要如何報答海的啟蒙與恩惠?」

七月的花蓮,我們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愛護,老牆藝化的過程,從洗牆、塗底漆、十九位文學家與藝術家的選擇、畫面構成的討論、實際每日十二小時在烈日與蚊蟲輪番交戰下進行時,有在地人的熱情茶水、有圍觀者誠懇的對話、有旅人的驚喜表情、並且媒體都寫好話,這是非常過癮的創作期,兩個孩子在老宅內浸潤創作,我忙進忙出左顧右盼著所有節奏與品質,床是我每日最後的溫柔。

另某日,Sakura說花蓮議長夫人想要見見林博士,Sakura直接回覆說:林博士不喜歡見人。Sakura很瞭解我,我其實是無能於社交活動的,我只是一個小人物,教育旅途上的流浪者,我的初衷是教育經由美而實踐,不是我被看見。

七月九日我們北返後, Sakura傳來波蘭一家人遇上波蘭女詩人辛波絲卡的牆照,其實在花蓮為老牆繪上眾神的日子,已有太多美妙的邂逅,曾在剛畫完吳爾芙那一日,有一位女士指著牆說,我好喜歡吳爾芙,我剛去過她在倫敦的墓園;也有人對著墨西哥女畫家芙烈達直說就是那個一字眉那個鬍子。花蓮人不僅是質樸,更有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好內涵,我很慶幸,千挑萬選這些偉大的靈魂,沒有被國族主義擋在心牆之外。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我雖力氣小,也逐漸要走向那一座與山海盡情對話的精神家園了。

在我罹病的這些年裡,死亡的消息不絕於耳,越來越多越近,若問我會因此為自己終期將至而恐懼嗎?

答案可追問至母親二十多年前住入花蓮慈濟安寧病房期間,那時,凡一聽聞隔房病友往生,虛弱但慈悲清明的母親就會建議我過去助唸,年輕的我除了心裡害怕,更擔心母親會不會也對於自己的病況憂懼。

一次又一次,母親要我帶上祝福走向陌生的亡者床前,這樣的死亡練習曲,反覆唱著唱著,我逐漸理解了母親有一顆明月般的心,她用直視無常的悲心,在教育我如何面對她的死亡,這個受用的生命禮物,二十年來仍不間斷地教育著我、滋養著我,母親為我留下巨大的無形遺產:「我們的身體未必比人強,持住一念溫暖直到永恆卻是做得到的。」期許我真能繼承她的勇敢與仁慈。

五月母親節前後也是指南山徑裡相思樹下起金黃色毛絨小球的季節,我獨愛走在林間細聽風裡是否傳來天上媽媽的叮嚀與安慰?當這種安靜的相思開始穿山越嶺,那每一陣風都為我帶來神聖性的震顫,我聽到媽媽輕聲地道謝:「遠颺的二十年,因你沒有白活,我亦無死透。」

對於靈性存有,無論讀多少層樓的書也沒讓我離棄對佛陀的哲學信仰,我明白母親離世後以各種形貌而存在,我願意將所有與他者偶然的相遇扶持都認作母親為我捎來的教誨與祝福,我決志要從夢裡實踐到現實生活裡。

March Lin
2020──離崖滿六周年沒有白活。

【延伸閱讀】

徒步離崖-1 雙年記

徒步離崖-2 三又四年

徒步離崖-4 八周年

March Lin

1967年春天出生於台南,從小在孔廟與古蹟林立的府城遊戲、做夢與成長。曾同時就讀兩校兩個不同領域博士班,最終取得教育哲學博士學位。文學、藝術、哲學與教育等漫長的跨領域探索旅程,皆成吾人生命中埋伏而來的禮物。長期喜好以無組織狀態獨立真實幹活。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