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越喜歡的生活】為什麼你離職後需要每天運動?

離開一個工作,不管是否自願,不管在舊公司待多久,不管是否找到新工作,許多人會先追劇、血拼、吃美食、睡到自然醒⋯⋯,想要耍廢,鬆綁過去緊逼的生活。我也贊成離職後,一開始應該好好放鬆,睡飽睡好、吃飽吃好,但這不意味,從今以後耍廢變成日常,軟爛變成新習慣。

不用打卡、沒有會議、沒有業績目標、沒有截稿日⋯⋯,考驗正要開始。如何建立新生活、新人生、新的心態、新的氣場,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新的人,重返職場或重返人生,都需要變強大。

幫助我變強大的方法,就是運動。

不需鬧鐘驚擾,5點多睜開眼睛,掀被起床。寂靜中,梳洗、換衣、喝水,穿上跑鞋、繫好鞋帶,戴上運動手環,出門跑步。汗水淋漓跑三十分鐘後,在樹下練習瑜伽呼吸法,回家沖個澡,坐上書桌寫稿,肚子餓了再做早餐。

這是我離職四年的早晨儀式。很多人會說,好有意志力,但我偏偏是一個沒有意志力的人,只是我已經厭倦了疲憊不堪、每天肩頸痠痛、灰頭土臉的日子,我知道那樣苗頭不對,我想改變,我要變強大。

我開始晨跑,是因為一樁報導帶來的官司糾紛。

時任總編輯的我,為了維持心志穩定,日常繁重的工作不受干擾,我每天上班前都慢跑,晨光的照耀,如同守護,每一步的喘氣與汗水,堅定我的信心,運動就是我的抗辯。

這個經驗讓我喜歡上早晨運動後的「狀態」,這容光煥發的「狀態」決定了一天,我也相信將會決定一生。後來,我也開始做些重量訓練,讓我更有力量,抬頭挺胸面對未來的挑戰。

身體變強了,你將會有更多的信心與力量,面對人生的打擊、挫折、委屈,即使生活中的小波折或小煩惱,也能用不同的心態面對,也可能有不同的方式解決。

如果身體不安康,還記得牙痛的經驗吧,只是一顆牙,也能讓你崩潰,遑論要面對人生種種磨難。但相反的,如果活力滿滿,比較能在混亂中為自己努力。

但變強不是好強。好強太重視結果,不能接受失敗,在過程中比較競爭,患得患失,遲早失常或崩潰,將人生推向惡性循環。

變強也不是逞強。逞強是不顧身心硬撐,任勞任怨,努力跟上每個人,就算你做的是喜歡的工作,也因為付出太多,認為成功是理所當然,再也不能感恩了。不能感恩可能是人生最重大的損失。

變強是一種身心整合的狀態。健康的身體支持你的心去闖、去試、去探索、去堅持,你的心也強大到規律地鍛鍊身體,照顧身體、珍惜身體,讓身體變強。

變強也是誠實面對自己的身心。知道該休息了就休息,不會為了證明自己,肝膽塗地,耗損自己。不過,當自己發懶了,也懂得當內心的母親,督促自己做一下深蹲、或多寫十分鐘也好。

變強是一種身心相連的結果。科學界已經研究出心理韌性(resilience)是人們在谷底起身的重要力量,這力量是在大腦前額葉功能成熟、運作正常時的行為。而韌性是可以培養的,以身體為練習對象,激發大腦神經的可塑性。

在美國南密西西比大學的一份關於運動是否能降低焦慮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五十四位、還在大學就讀、焦慮指數較高,被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患者,同時他們不愛運動,每週運動不到一次。這研究將受試者分為兩組,進行兩週共六節的二十分鐘跑步訓練,第一組必須達到最大心跳率的六到九成,第二組則以心跳率約五成速度在跑步機上快走。

結果發現,這兩種方法都能降低焦慮敏感程度,但激烈運動效果比較快,也比較好,而且激烈組的受試者反應自己對焦慮的生理狀態不再那麼恐懼。《運動改造大腦》的作者瑞提(John J. Ratey)分析,當心跳和呼吸在運動過程變快,我們會認識到這些生理現象不見得會引發焦慮,就會適應愈來愈多來自身體的自然反應,大腦不再假設這些是有害的現象。

挫折、逆境或厄運上門,如工作上遇到挫敗、另一半有小三、被檢查出罹患癌症等,各種很難讓人接受的人生考驗, 我們一邊渴望聽別人的建議,一邊也要自己找出辦法,靈活應變、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潛入深層的內心,找出內在的強大,並用身體最佳狀態執行。

所以,不管你有沒有運動細胞、愛不愛運動,都不重要,運動能激勵你、保護你、支持你,直到生命最終,你永遠都不該遠離運動,你只需要開始的勇氣與實踐的路徑。

因為你要先變強再說。

黃惠如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曾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肯定。她習慣爬梳最新醫學研究,變成可親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並身體力行,因此明瞭實踐的難處與益處。現為斜槓中年,寫專欄也擔任瑜伽老師。著有《不減肥才能瘦》、《慢老》、《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