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編輯的話:
在被教導快樂必須先求內心平靜的環境中,快樂好像變成奢侈。事實上,喜悅可以透過身邊的美來獲得。
《喜悅的形式》作者英格莉‧費特‧李是前IDEO的設計總監,她探訪所有世界上所有帶來喜悅的地方,歸納出10大喜悅美感,大至城市與空間設計,小至個人家居布置與造型穿搭,微小改變就能創造更有生產力、更健康、更喜悅的生活。
有形的東西,是如何創造出無形的喜悅?
一開始,答案似乎很直接明確:物質無法創造喜悅。沒錯,物質會帶來一定的樂趣,但是一般的看法總認為,這樣的喜悅是膚淺且短暫的,不是有意義的喜悅來源。
多年來,在查詢過所有討論快樂的書籍中,沒有一本提過,喜悅可能就隱藏在我的衣櫃或櫥櫃裡。相反的,大多數專家都認為,喜悅不在我們的身旁,而是在我們的心裡。這種觀點源自古老的哲學傳統,佛法的教導是幸福只來自於放棄對世俗事物的依戀,古希臘的哲學家也提出類似教誨,自我否定與嚴格控制自己的思想。現代心理學同樣接受這種向內探尋的觀點,認為生活要幸福,就要改變我們對世界和環境的看法。從誦經和冥想,到治療和習慣的改變,普遍的認知都是,真正的喜悅是靠心的作用,而非藉助於物質。
但我注意到很多時候,人們似乎在物質世界中找到了真正的喜悅。在凝視藝術館裡最喜歡的畫作,或在沙灘上蓋沙堡時,人們綻放笑容,渾然忘我。人們看到日落時橘紅的天色和長毛狗穿著蜜蜂裝,也會微笑。人們似乎不僅能在身旁找到喜悅,更有許多人努力地讓身處的環境更令人愉快。他們照料玫瑰花園、在生日蛋糕上放蠟燭、在節慶時布置燈飾。如果這些事不會實際影響到他們的快樂,他們何必要做呢?
找得到、抓得住的快樂
現在有一些研究證實了周圍環境與我們的心理健康存在著明顯的關聯。例如,研究顯示,比起在光線昏暗的辦公室裡的人,在明亮工作場所的人睡得更好,也笑得更多;此外,鮮花不僅可以讓人心情變好,還可以改善記憶力。當我更深入探索這些研究時,喜悅對我而言,開始不再那麼無形和抽象,反倒變得有形和真實。想獲得喜悅似乎沒有那麼困難,並不是一定要經過多年內省,或非常自律的方法才能達到。相反的,我開始把世界看成蘊藏著滿滿正能量的寶庫,隨時供我取用。
喜悅一點都不難找。事實上,它就在我們身邊。
這個簡單的道理改變了我的生活。當我開始與其他人分享時,我發現許多人都想在周遭尋求喜悅,卻被認為這種努力好像是錯誤的。有一位女士告訴我,買鮮花能讓她心情愉快好幾天,但是她覺得這是種奢侈,所以只在碰到特殊場合時才買。她從來沒有想過,她每週看一次心理醫師的費用,就夠她一年內每兩週買一束鮮花給自己。另一位女士則描述,當她走進重新粉刷客廳時,突然覺得「啊⋯⋯」有一股放鬆和輕盈的感覺,讓她納悶自己怎麼會耽擱了這麼久才粉刷。我發現,我們都會本能地想在周遭尋找喜悅,卻被教導要忽視這種感覺。如果我們重新喚醒這種尋找喜悅的本能,會發生什麼事?
有一位朋友告訴我,某個夏天的午後,她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她跑到路旁的遮雨篷下躲雨,還有一群沒帶傘的人也在那裡躲雨,大夥都在猜測雨會下多久。幾分鐘後雨就停了,大家開始走到人行道上,突然有個人喊道,「看啊!」一道絢麗的彩虹越過帝國大廈的正上方。人們停下來注視著彩虹,衣服濕漉漉地貼在身上,臉上卻露出大大的笑容。
這類型的故事可能是發生在寒冷或濕熱的日子,可能是朋友或陌生人,彩虹可能出現在音樂會、山頂或帆船的上頭。但似乎不管出現在哪裡,彩虹都令人感到喜悅。我開始列出這些重複聽到的東西:海灘球和煙火、游泳池和樹屋、熱氣球和美勞材料裡的動動眼,以及撒上彩色糖粒的聖代。這些樂趣跨越了年齡、性別和種族。它們不會只令少數人喜悅,而是幾乎會讓所有人感到喜悅。
有一天在研究圖片時,我突然靈光一閃。我看到了棒棒糖、毛線球和圓點點的花紋,我終於明白:它們都是圓形的!雖然喜悅的感覺很神祕短暫,我們卻可以透過有形、實體的特質來貼近喜悅。
具體來說,這就是設計師所謂的美感——定義出物體的外觀和感覺的特質——而這種美感會讓我們產生喜悅的感覺。
創造喜悅的美學元素
在這之前,我還一直以為美感是裝飾性的,甚至有點不切實際。我讀設計,是希望我做的東西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我一直執著於尋找讓產品符合人體工學、實用和環保的方法。雖然我喜歡那些運用顏色和材質、形狀和動感的課程,但我將其視為額外的元素,而非最重要的核心元素。雖然我們給予美感相當多的關注,但是我們不應該太過於關注美感,或是放太多心思在外表上。這麼做似乎就等於膚淺。
然而,當我看著這些照片,我意識到它們不僅是裝飾,反而會引發深刻情緒反應。我總共辨識出十種會引發喜悅的美感,每一種美感都顯示,喜悅的感覺和生活周遭的有形特質有著明確的關聯。這十種美感分別是:
能量(Energy):鮮豔的顏色和光線
豐盛(Abundance):茂盛、大量和多樣化
自由(Freedom):大自然、野外和開放空間
和諧(Harmony):平衡、對稱和流動
玩樂(Play):圓圈、球形和泡泡的形狀
驚喜(Surprise):反差、異想天開和古靈精怪
向上(Transcendence):上升和輕盈感
魔法(Magic):看不見的力量和幻想
慶祝(Celebration):同步動作、閃耀和放射狀
重生(Renewal):花開、擴展和曲線
我們最終並不是要你跑到天涯海角去追尋喜悅,而是從自己所在之處開始,發掘更多的喜悅。
本書節錄自《喜悅的形式》,作者英格莉‧費特‧李(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