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出差時,當老闆大力稱讚我的作品,說我「資訊設計的能力非常出色」,或是跟客戶說「她是個聰明人」時,我好開心,深深為自己感到驕傲。
下一秒,迅速浮現的想法卻是:「天啊,我沒有這麼好,這其中一定有什麼誤會。噢不,下次他一定會發現我其實一點真材實料都沒有,發現我是個假貨,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這一切都是冒牌者症候群在作祟。
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一詞於1978年由 Pauline Rose Clance 與 Suzanne Imes 首次提出,他們的研究論文中闡述了歷時五年、訪談150名成功女性(博士、業界優秀人才、課業傑出的學生等)後的研究發現:這些女性難以發自內心感覺自己是成功的。(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現冒牌者症候群,但女性的情況通常比較嚴重。)
這群受訪者常常會有「很明顯,我能站在這個位子上是因為我的能力被高估了」這類自我貶抑的想法,並且無時無刻都害怕被別人拆穿自己「有能力」的假面具。
他們無法將功勞歸於自己,當執行項目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結果,他們會說「這是偶然的天降奇蹟,不是因為我很厲害。」然而,當執行的項目一如繼往的結果良好,他們會說「這是必然的,平常都是這樣呀。」
我認為冒牌者症候群在設計圈很常見,或許是因為設計沒有正確答案。產品設計是個思考流程,往往要不斷地檢視作品,反思自己一路以來的決定。設計沒有正確答案,沒有宇宙定理可以說:「這個設計是完美、無懈可擊的。」
大家可能習慣藝術領域中有像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等天才型人物,於是自然而然把設計師當作一個「需要天份」的工作(題外話:藝術不等於設計,但經常被混淆)
當設計師們發現,設計其實是個漫長的過程,你得投入非常多的時間與精力才能生出實用與美麗兼具的好產品,就會不禁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沒有天份」做設計,如果有天份的話,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絞盡腦汁和靈感枯竭的日子呢?
冒牌者症候群常見的外顯行為
格外努力
為了避免被拆穿,所以會花更多力氣去學習、進步(在他們心中這是為了遮掩真相的技倆),最後理所當然地得到優良成果,卻反而讓他們更驚慌,擔心下次再也瞞不下去了。
隱藏自己的意見
當與別人進行討論時,冒牌者症候群很容易順著別人的意見走,因為擔心堅持己見的話,會被他人發現自己截至目前都還沒被發覺的愚笨。
無所不用其極地獲得認可
冒牌者症候群會尋找一個自己尊崇的對象,觀察他、研究他,然後想盡辦法跟他親近(例如:開始爬山只因為這是尊崇對象的興趣,以便開啟話題),然後尋求他的認同。
可惜這招也無法解決症狀,因為就算獲得認可,他也覺得那是因為他做了這些額外的努力,而非真正的實力;甚至認為自己這樣花心思尋找外在認可就是一種缺乏真正實力。
幸好,不是只有我
許多知名人士都曾經分享過類似的感受,例如納塔莉波曼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致詞,談到她總覺得自己沒有同學聰明,擔心自己是因為明星光環而不是真正聰明才智進入哈佛,從而選擇特別困難的主修,搞得自己很心累。
飾演過黑天鵝的納塔莉波曼學業事業都有成,卻仍覺得自己不足
艾瑪華森也在雜誌訪談中提到,那感覺就像只要她表現得越好,內心越覺得自己不適任,而且自己隨時都可能被任何人發現她是個騙子,她不值得任何成就,她不可能達到所有對於她的期待。
除了前述兩位女星之外,值得設計師注意的還有 Facebook 的營運長 Sheryl Sandberg,同時也是暢銷書挺身而進(Lean In)的作者也在書中提及:
很多人有所成就、被誇讚表揚時,會覺得自己矇騙了別人。女性尤其容易如此,不覺得自己值得被肯定,反而覺得心虛、覺得自己不值得,好像別人搞錯了一樣。女性即使成就斐然,甚至成為領域專家,似乎仍然無法擺脫遲早會被揭穿底細的感覺 — 被發現是技能有限的騙子。(摘自 挺身而進)
另一個我關注許久的 Facebook 產品設計 VP — Julie Zhuo 也曾撰文細述她一路走來與內心自我對抗的心路歷程,很值得一看。
如何改善或減緩症狀
先肯定自己
當遇到一個你覺得會被拆穿假面具的大事時,告訴自己「我會成功通過這場考試/面試/演講」,而不是「我可能會失敗,等著看吧。」
文字的力量很強大,當事先正面激勵自己,給自己一針強心劑,成功時比較能認同自己用實力達成了目標:「果然我是可以的!」相對的,也能終止預測失敗的惡性循環。
Own your success — 翻成中文是「擁抱你的成功」,冒牌者症候群最需要的就是看見並真正相信自己,而不是永遠著眼於失敗的可能性。美國知名喜劇演員 Tina Fey 就曾分享過如何讓自己在焦慮的時候轉念:
冒牌者症候群最妙的地方在於,你會在極度自大和完全懷疑自己之間擺盪,心想:「我是騙子!天啊,他們要拆穿我了!我是騙子!」但是說真的,我發現幾乎每個人都是騙子,所以我試著別讓自己太受這種感覺影響。當覺得自大時,就好好表現吧!好好享受那種自信,懷疑自己是騙子的時候,就讓那種感覺悄悄溜過。(摘自 挺身而進)
蒐集讚美
冒牌者症候群容易放大檢視自己的缺失,忽略別人對他的讚美,甚至認為對方是出於善意欺騙自己、並非真誠地稱讚,同時心裡卻又很想相信這些正面話語是真的,於是陷入悲與喜的情緒折返跑。
忘記從哪兒聽到一個快樂秘訣:記錄接收到的讚美。我覺得這方法很適合冒牌者症候群,太執著於自己的「假實力」時,往往會忘記今天早上老闆才對自己設計的作品讚譽有加。
越明確的讚美越值得蒐集,例如「你的系統流程圖畫得很清楚,有考慮到使用者每一步可行動作,也把各個 state 都用簡易圖示表現出來,但沒有喧賓奪主的感覺,這樣的平衡很剛好。」比「你好棒!」來得更容易相信,更容易說服自己是有真本事的。
每當對自己失去信心時,回頭細數一路走來收到的實際讚美,有助於重新建立起信心,更勇敢地面對接下來的挑戰。
找到同伴
找到人分享類似經驗、或找人分享自己的冒牌者症候群症狀,對於解開心結有很大的幫助。Pauline Rose Clance 與 Suzanne Imes 在論文中提到團體治療很有效,一旦大家敞開心扉交流後就會發現「原來大家都一樣!」
當在設計過程中感到焦慮不安,甚至自我價值低落時,我通常會選擇看書,例如之前提到 Cheryl Sandburg 的挺身而進或 Brené Brown 的脆弱的力量,這兩本書是我低潮時的定心丸,能夠給我力量穩住腳步繼續前進。
Brené Brown 知名的 Ted Talk — 脆弱的力量
閱讀其他人的類似經歷與心路歷程,往往能讓我有種安心感:「啊,原來這些厲害的人們也有一樣的感覺」,這就足以去除我心上的重擔,專注在這個時刻應該專注的事情上,而不是困在低落的情緒裡。
我們都只是需要再多相信自己一點
我常常說我很幸運:我很幸運所以出國唸書,我很幸運所以進了UW,我很幸運才一畢業找到了 UX Designer 的工作,我很幸運能找到賞識我的老闆。
但我也常覺得當提到幸運時,就是冒牌者症候群在作祟,我用言語暗示大家和我自己:我其實沒那麼好,擁有這些成就都是剛好而已,因為我很「幸運」。
真是如此嗎?
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持續從家人朋友同事書本中尋找力量繼續前進,就算我真的是個冒牌貨,裝四十年都不被發現,也該是真的了吧(笑)
寫了這麼多,也只是想讓讀到這裡的你知道:如果你現在不認為自己是貨真價實的設計師(或任何其他職業),你並不是孤單一個人,我們一起努力下去吧!
封面圖片byCaleb WoodsonUnsplash
本文經由Jasmine Lin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