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心室】聽到心裡的呼喚 與自己同在

寫在專訪之後,
「嘿,你有聽到嗎?
— 也許,對我來說,所謂的自我實現,是一直能夠聽到心理的呼喚」

今年春天,我受邀在女俠網站,撰寫專欄文章。幾個月之後的某一天,接受女俠主編專訪,她問我,為什麼我的文章,都用第三人稱?像是寫別人的故事。我說,是的,因為我想像小說家看齊,用文字來療癒人心的類型,譬如:日本的吉本芭奈奈、角田光代。還有一個原因,在第三人稱的書寫當中,希望所有觀看的人們更自在地把自己放進文章裡,去感受,去產生想法。

那麼,為何這一篇文章,我又用第一人稱來書寫了呢?這大概也是身為專欄寫作者的一種彈性與任性吧,當我知道專訪之後,主編他們認為我的過去人生是一種自我實踐的典型,這讓我想也許我可以寫一篇專訪之後的自我對話。因為,我很少自己思考我是不是自我實現了?倘若當年,那個在大學時感到徬徨的我,知道將近20年後,有人聽了我的故事,覺得我實現了自我夢想,當年那個黃毛丫頭會有什麼反應呢?

其實,那種對人生感到一絲徬徨的感覺,在已經從事心理諮商工作10多年的此刻,我依然感受得到。但已經不只是純粹的慌亂,而是一種更心底安定,才可以承受風浪的狀態。於是,我其實會用「自我實現」來描述我的人生狀態。「實現」這兩個字好像認定了這已經是走到一種結局的位置。然而,並沒有。讓我更貼切的感受,也許我更深刻的體會是「與自己同在」。那是不設定盡頭,允許聆聽自己的內在聲音。那麼,明明聆聽內在聲音,為何會徬徨呢?因為,時常我們眼下不只一條路。

時常,我們眼下不只一條路,其實都是有選擇的,每一個選擇裡,可能都裝著愛。當年,在我選擇往心理諮商發展時,我的家人其實希望我走向鐵飯碗的人生,在他們試圖說服我的那一條路上,有他們對女兒的祝福:平順、平安、平穩,平凡。在他們年輕時,受盡的辛勞都不希望兒女再次受傷,於是他們建議的職業選項都是可以提供收入保障,也許他們想像著我的人生從此也會一帆風順,獲得保障。

可是,在我內心會讓我怦然心跳的,卻不是收入保障。也許當年,我已經是半工半讀的狀態,所以並不認為找一份純賺錢工作對我是困難的,反而,我卻明白能不能一邊賺錢,一邊對工作感到熱情,這是不簡單的。當我選擇了聆聽內在的聲音,我也就辜負了家人的期許。某一種程度上,這也是情緒成熟的象徵,聆聽嚮往,願意承擔起真實世界的責任與生存之道。

當年,我最後怎麼從徬徨裡下定決心呢?那時,我還是師範學院的學生,站在一所實習國小的長廊上,我問自己,一份鐵飯碗的工作真的是我要的嗎?身體回應了我一個重要的訊息,我像是觸電一樣,接收著身體潛意識要告訴我的,我跟自己說,如果身體回應了我這麼直接的答案,那麼我就要開始負責自己的人生。沒有選擇家人建議的人生,就像是婉拒了一份愛。在當時,我也不知道心理諮商這個職業到底會發展成什麼?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在當下每一刻努力與用心,但不見得可以規劃好結局。

如果這一輩子,我,做為人,那麼能不能真的投入作為一個人,認識人的發展。這是我從諮商心理師的身份,越發感覺到重要的價值,我們都渴望一份愛,都失望身為人的限制,然而,有時候承認限制,是為了打開更大的可能性,承認不完美,卻可以透過認識自己的限制與自由,而活的完整。如同當年,我也無法腳踏兩條船(兩種職業),一方面符合父母的期待,同時又聆聽內在的聲音。我做出了選擇,放下了另外一個選擇。選擇本身涵容了限制,也象徵了自由。

我真心祝福,每一個徬徨的人們,安靜下來聆聽自己,感受身體的回應,也誠實的面對各種外在的期待,愛與恐懼,都只是一種參考座標,讓我們走向實現的道路上。

文 / 宋佩禹

宋佩禹

女俠專欄作家
大家好,我是宋佩禹心理師。在每個月的文章當中,我會刻畫現代人在日常生活關係裡的情緒經驗。你可以像是閱讀故事一樣,輕鬆享受文章,也許文章中的故事,會有那麼一些經驗,連結到你的生命故事。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