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SMAP當年的暢銷曲,槇原敬之填詞的歌,第一句就是「無法成為No.1也好,因為原本就是獨一無二的only one」。
至今仍然難以想像「獨特性」這樣的概念在東亞會流行,這首歌出現的十幾年之後,還是有很多人化一樣的妝、穿一樣的衣服、偶像團體站在一起有點像複製貼上那種,滿多都來自東亞。我們文化中注重群體,不想當害群之馬之外,最好也不要太突出或太引人注目。別的不說,光「在疫情蔓延時不戴口罩與不遵守社交距離」,相對於美國人的抗拒甚至群起抗議,在台灣的社會壓力完全不同。有人沒戴口罩的狀況下,我甚至想著病毒會不會在成功進入某人肺部之前,就已經被周遭炙熱眼光高溫殺菌KO了。
對我來說,也是到了很後來才意識到獨特性真正存在。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都在追求做什麼要像什麼,什麼樣的角色講什麼樣的話、穿什麼衣服,我們調整自己成大家都很一眼接受的樣子,至少外表看起來要是這樣。日劇《熟男不結婚》裡面的阿部寬,是個能力很強的建築師,但他上班時會戴有羽毛的帽子、會自己去吃燒肉(依照劇中其他人的反應,這在日本是比較罕見的行為);大家會暗暗地說「真是怪咖」。
獨特倒不是一定要與眾不同到這種程度,我想到Avril Lavigne(艾薇兒)和楊乃文。我喜歡這兩位歌手在作品裡面展現的靈魂和態度,後來才知道這種個性不只是在作品中,而是來自本來的她們。藝人面對的是大眾,再加上後面有龐大的成本利益考量,大部分公司會幫他們做某些程度的調整、訓練、包裝。我印象深刻的是,出道前,艾薇兒拒絕唱片公司想幫她牙齒美白,理由是「這就是我原本的樣子」;楊乃文則是不上公司安排的國語正音課,而用她原本習慣的發音唱歌。但一直聽到現在,我從來不覺得艾薇兒牙齒不夠漂亮、或楊乃文咬字讓人不舒服。 說到頭,那些指示或許只是為了趨避風險,排除因為她們某些不完美而不被喜歡的機會。為了被喜歡而犧牲獨特性到底CP值如何,這點不得而知,但至少我還滿喜歡這樣的艾薇兒和楊乃文。幸運的是,大部分的我們不是藝人或公眾人物,通常大多數人不會認識我們,更遑論喜歡或討厭。我們得以守著自己微小但獨特的個性,在人生的道路中前進。
但換個角度來說,我們永遠無法成為別人。
工作上有幾位很景仰的前輩,在心裡說過無數次「我也要像她/他一樣」那種。當然也策略性地想過要做哪些步驟來把我複製成她/他?但最後總是很心酸地用「算了算了,不可能啦」結案。是真的不可能,家庭背景、人生經歷過的酸甜苦辣、就連被老闆罵的話都不一樣,我怎麼可能變她/他。不管如何努力、再怎麼模仿都沒用。
那時我才了解,每個人是有多麼獨特,包括自己。
但這份獨特對我們有價值嗎?我們會覺得與眾不同很棒嗎?或是「 我才不要這樣,我還是想跟XX交換人生」。交換人生通常只在電影裡,真實生活中,不管喜歡與否,我們還是得帶著這個先天後天形塑而成的搭配組合,一步一步向前進。這樣用各種方式平凡到不行的我們,到底能做些什麼呢?
「單純著為了花朵盛開而努力著就好」,SMAP最後是這樣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