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國外同事們已經進入第N個月不等的居家隔離,自己剪頭髮、趁嫩嬰午睡時搶時間進行視訊會議⋯⋯這些我們在奇蹟之島完全不用忍受的事,他們逼著自己習以為常。不知道該怎麼安慰他們之下,我寄了真空包珍奶稍稍撫慰他們的靈魂,結果他們感激地跟收到金條一樣。「美國封城歸封城,郵局效率還滿高的嘛」我這樣說;同事說「必要服務都還是照常,郵政、清潔、醫療、運輸⋯⋯這些必要的人都可以外出」。
等等,所以我們都是不必要的人!?
我們加班加到脂肪肝、跟客戶為了價錢反覆廝殺(甚至哀求)、在夜裡紅著眼調整簡報排版或表格中的數字、打電話打到懷疑人生、用陌生遙遠的官腔在公文搏鬥、埋頭寫一行又一行盡量乾淨的程式、被批評地體無完膚還要彎腰說謝謝⋯⋯搞半天我們竟然是一群不必要的人、做著不必要的工作!?
理性上,我們知道是市場與槓桿決定個人對體系的影響力和報酬,在整體系統較重要的節點上,影響力比較大、報酬較高是目前經濟體系的必然結果。但想想實在不合直覺,這些做維持社會運轉所「必要」的人沒有得到良好照顧,從事「非必要」工作的人則是加班加到昏天暗地、還不知道在忙什麼。(參考「科技島讀」podcast 第92集,強烈建議去聽)
或許這是個好機會,讓我們退一步想想:什麼叫做必要、什麼又是不必要?什麼是有用的人?或是,到底有沒有無用的工作/角色。
對有小孩的家長來說,學校老師無疑是全世界最必要的工作之一,如果停課,這幾百萬人的人生會瞬間崩壞失序;對有些人來說,YouTube 或臉書的工程師是絕對必要的存在,只要某個功能不能順暢使用,也會全身不適甚至出現身心症狀⋯⋯這樣推斷下去,為了維持生活正常,大家或多或少需要些不同的「必要性工作」。
我想到在病例增加時仍開打的中華職棒,一方面覺得台灣成了世界第一無比驕傲,但內心深處仍暗暗擔心這麼多隊職員、這麼多頻繁的接觸與移動,承擔這些風險開打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棒球,真的「必要」嗎?防疫資優生台灣就算了,沒想到居然連每天有上萬人確診的美國也不斷在討論「職棒要不要開打」!?我心中納悶不已,第N次無法了解他們在想什麼,「職業棒球再怎樣也不算必要吧。」理性上,我知道運動產業代表相當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據估計,如果2020球季全面取消,經濟損失將高達40億美金,但生命、安全、健康這些都不是可以因此犧牲的吧?
我瞄到桌上剛寄到的雜誌,是美國最歷史悠久的棒球雜誌 Baseball Digest,珍珠港事變幾個月後就開始出刊到現在。最新一期的第一頁,是一幅滿版美國國旗,上面壓了一小段發行人的話「從二次大戰創刊開始,我們經歷過不少戰爭、經濟蕭條、和其他考驗,但仍定期出刊,至今超過八百期。二次大戰開打時,羅斯福總統告訴大聯盟主席 Kenesaw Mountain Landis『我真心覺得讓球季繼續是對國家最好的方式,棒球可以讓人們暫時忘記戰爭』。 COVID-19疫情也是一樣。我們會繼續幫助你暫時忘卻艱難的時刻,無論棒球場上是否有比賽。因為只要一起合作,我們也可以打贏這場戰爭。」
我看到幾乎快流下眼淚。1940年代,職業棒球還不是這麼龐大的經濟體、戰爭所需的人力剛好也跟打職棒的人力重疊,「打棒球」這件精神意義明顯遠超過實質意義的事,竟然讓總統親自指示要繼續。於是,我開始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不必要的工作。再怎麼看起來微不足道、不相關、乍看沒有創造實際價值的事情,都有無法取代的價值;對某些人來說,甚至有至高無上的意義。(我相信已經好幾個月沒看球,MLB球迷應該會認同這種感覺)
此刻你在做什麼呢?無論是在大太陽下流著汗找路、趕著去市場買菜要蔥、面對本週第N個暴怒的客戶⋯⋯我們都是必要的人,做著必要的事。我們讓世界運轉。
這篇獻給2020把棒球帶回世界的,所有台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