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逃避」耽誤你的人生!

正因為成人世界沒有所謂的起點,所以給了人們找藉口的空間。你可以用很多看似實際或聽起來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延遲它的到來。有些SLHPPs(「自我設限的高潛質族群」)陷入這種過渡期的邊緣地帶,他們的生命總是充滿延遲或錯誤的開始。這些人是拖延高手,他們口中所謂的掙扎,其實都有待商榷。因為還沒準備好要定下來,所以他們的人生就像彩排一樣,總是不斷重來。不但逃避成人世界的責任,也耽誤了自己的人生。

四十四歲的湯雅說,無論她表面上看起來多麼順從,其實她很討厭被使喚,不喜歡在工作上被嚴密監控、評估或是審查,因為這剝奪了她的獨立自主權。此外她還表示,不是她要自誇,她的確比大部分的老闆和上司都聰明。不論她的職位是什麼,她自認是專業的,也希望別人如此看待她。

SLHPPs不喜歡被當作平凡人。不論他們的工作有多麼平凡,他們絕不平凡,過去、未來都一樣,沒有人可以忘記這一點。顯然是這種想法讓他們汲汲追求自由,不想進入複雜而責任重大的成人世界。這種拖延的心態來源為何?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後果?

看到這裡,我們應該很清楚,造成自我設限和低成就的原因就是害怕失敗。因為害怕失敗,所以不去冒險;但是當你開始逃避,你就已經限制了自己的人生。

逃避比失敗本身更危險。你逃走了,就等於是邀請別人介入接管;然而很快的,又會出現下一個你想逃避的狀況。第一,因為這樣的逃避很有效,它讓你馬上從焦慮中得到解脫,因此拖延者會養成習慣。第二,逃避會中斷能量和動力。

要了解逃避的代價,我們來看看下面的例子。你收到了一封信——不是私人信件,而且有點長——而你正在忙,本來想直接丟掉,但又覺得丟掉之前至少要先瞄過一次。但現在連瞄的時間都沒有,所以你先把它放在一旁,等有時間再說。

你可能不知道,此刻你已經製造了一個麻煩:它變成一件未完成事項。下次你再看到這封信,你會更快把它推開。你之前沒時間做的事,現在也不會有時間。因此你可以想像第三次的情況:我連續擱置兩次的事一定很可怕,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但我現在沒時間。未完成事項在你腦中的運作模式,大概是這麼回事。

因此我們得到一個定律:這次沒完成的事,下次就更難完成。必然的結果是:(一)如果你逃避去做某件事,下次很可能會再度逃避;(二)當你逃避某個人生的重大課題,就更難去面對下一個決定。

這就是各種形式的拖延或逃避的問題核心。你把某件事擱在一旁之後,潛意識就會不想完成。三十四歲的寶拉說,每當信件開始累積,她就覺得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牽制她的注意力,就像格列佛在小人國被綁住一樣,最後會有種動彈不得、做什麼都不對勁的感覺。

逃避信件只是一件小事,但如果是關乎人生的重大抉擇,那麼賭注就高多了,雖然兩者迴避的心態運作如出一轍。逃避的傾向可從單一事件或某種行為模式看得出來,一旦養成習慣,就會變成你的人格特質。意識到自己從不堅持,你就會下「我缺乏毅力」這樣的結論。意識到自己事事迴避,你就會下「我是個逃避者」這樣的結論。此外,自我設限和自我挫敗的人對自己的抉擇還有個典型做法,就是不斷的重複,彷彿在宣告眾人:「我的決定沒有錯,我會證明給大家看。下次我還是會這麼做。」

前面(本書中)提到的那個鍵盤手丹妮絲,她自我挫敗的抉擇就是不學音樂理論,她認為那是天賦不夠的人才需要做的事。事實上,她逃避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學習理論既無聊、又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她找不出任何理由說服自己,為什麼非要重視這種無聊的細節不可呢?

你就是非得這麼做不可。電影製作人、舞蹈家、劇作家、木匠、雕刻家、運動員,甚至是修車工人,他們的表現之所以出色,就是因為注重細節。他們不斷的從失敗中記取教訓,持續的學習。

如果你堅持大而化之,忽略細節,你就無法成功。令人滿意的成就和全盤的融會貫通,都需要投入相當的時間。如果你只追求即時的新鮮樂趣,等於是局限了自己的人生,永遠只能從事膚淺的活動和興趣。

本書節錄自《這輩子,只能這樣嗎?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作者肯尼斯.克利斯汀(早安財經文化出版)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