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wanna be the best, but I always have to be better.(我不想成為最好,但我永遠想要做得更好。)
不要想著成為最好的那個,而是,讓每一個今天都比昨天更好。這是Mary蔡殷殷,這幾年來積累而成的生命態度。過去10年來,Mary救援了超過1000隻流浪狗,她不只是讓這些狗狗免於流浪的宿命,更積極透過媒合、轉介,讓這些流浪狗找到第二個家,讓他們找到新的主人。每隻狗,她都為他們重新起名字,讓他們知道他們被保護被珍視,而不是只是一群狗。
「辛苦嗎?」我們問。
「當然會辛苦啊!」笑容裡有一種理所當然,但卻有一種燦爛!「救援沒有時間分別,晚上再怎麼晚,有時候接到消息,就是要出去救⋯⋯我們收的大部分是中大型犬,台灣家庭比較不想收養,所以還要安排美國的寄養家庭,早上忙完了晚上還要聯絡美國家庭的收養細節⋯⋯」
「想放棄嗎?」 又問。
「我放棄了他們怎麼辦?」
中文裡動物的第三人稱應該寫做「牠」,但是在Mary的心中,都是「他」或「她」。這樣的理念清楚地落實在她的救援行動上。
Mary從小有著怕狗的陰影,應該是根源於華人社會對待動物或寵物的態度,往往不是出自於對於生命的尊重,所以動物們對於人類也經常採取防衛心態,導致Mary對狗一直感到懼怕。直到結婚後,先生帶著他的寵物,一隻小黃金幼犬Chester,進入了她的生活裡。她開始認識狗、理解狗、進而愛上狗。結婚一年後,為了讓Chester不孤單,他們夫妻倆決定歡迎另外一隻小狗Toby加入,讓兩隻狗能夠相互陪伴。
為了給狗狗更好的環境,他們決定搬到擁有庭院的山區新家。沒想到,這一搬,卻成了她生命最重要的轉捩點。山上的環境好、空間大,卻也讓她看到更多流浪狗在山區裡挨餓受凍。
有一天,她拿了些食物餵養一隻又病又餓的流浪狗。Mary更特別拍下照片,趕到動物醫院,替這隻狗拿一些治療皮膚病的藥物。沒想到這隻狗竟然開始每天在同一個地方等她,經過三個星期的治療,皮膚病竟然也就完全康復。
原來自己的一份愛心,可以讓一個生命有第二次的機會!Mary開始得到一點點的鼓舞,漸漸她越做越多,救一隻、救兩隻、救十隻,救一百隻,把他們治療好,帶回家訓練,重新建立起和人的信任,並嘗試幫他們找到新主人。
所有的救援地點就在她家,也因為這樣,Marry搬了五次家,雖然為了搬家而傷透腦筋,卻也因為為了流浪狗不得不搬家的憂慮也讓她過理解狗狗無處安身的恐懼。
最多的時候,Mary家裡有超過100隻的狗,一起住一起睡。每天太陽升起時,Mary就把大門敞開,任由他們自由進出。跑累了,他們又會不約而同地回來吃早餐。接著就排隊依次洗澡、清理,然後訓練他們如何跟人相處。大部分的流浪狗都是被人棄養,所以很害怕跟人重新建立關係,但Mary知道他們得重新學習進入另一段關係,才有可能開始新的生命歷程。所以,Mary還特別到美國去跟狗班長西薩 (Cesar Millan) 學習專業的技巧和知識,加上她的耐心愛心與毅力,幫助這些流浪狗好好地活下來!
伸手援救一隻狗,就多了一個幸福的生命;今天點了一盞燈,明天世界就多了一個光點,這樣不斷往前推進的信念,成就了比最好更值得珍惜和期待的境界!
文/Trisha Chen陳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