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輩子從來沒有記帳過,因為總認為,只要好好認真工作賺錢,總會入大於出,不用斤斤計較支出的各種錢。加上覺得自己並非購物狂,不會亂花錢,不需要記帳;況且記帳也是一個習慣,建立習慣無疑是一種壓力。
直到我不上班後和朋友聚會,發現精於數字的業務人都有記帳習慣。
當天和兩位出身業務的朋友聚會。其中一位晚到了。她是自由工作者,以塔羅牌算命助人,因為前一個客戶延遲了。到的時候她提到,已經在前一個地方喝了咖啡。另一個友人詢問她前一杯咖啡多少錢,並以業務工作的角度調侃,成本超過10%要調整,下次和客戶約在便宜一點的咖啡廳。
然後親眼看到朋友拿起手機記帳,我隨口說我都沒記帳,這位超級業務朋友堅定地說「要記帳」,另一位也微笑點頭說「要記帳」,原來這些一輩子把數字捏在手中的人都有記帳習慣。
《原來有錢人都這樣做》作者(Thomas J. Stanley)和丹柯(William D. Danko)面談了超過500名美國的百萬富翁發現,那些有效運用自己收入的人,都很清楚錢花到哪裡去,花在飲食、旅遊或衣服?而那些無法將錢好好運用的人,往往不知道錢的流向。
錢都跑到哪裡去了?我其實不知道。雖然自己不是購物狂,但也許小看了在網路書店訂的書、每天下午喝的拿鐵,一些快時尚的衣服⋯⋯,遑論許多靠指紋或一個按鍵就付出去的錢,問題或許就在這無數次無意識的小錢,金錢如水龍頭漏水一般持續流失。
記帳並不是一件新鮮事,許多理財專家都建議要記帳。記帳這件事就是把離開你的錢一筆一筆記下來,就是這樣而已。
現在做記帳這件事,比以前容易多了。不需要劃表格,也不用Exel,現在已有許多直覺化設計的記帳app,運用大數據,得知你的生活形態、花費項目,在每天同一時刻,只需順手填入金錢而已。一個月後也有長條圖、圓餅圖等各種圖表幫助你審視整個月的支出。不過如果你還是習慣手寫或是任何記帳方式,當然也很好。
記帳了一個月後,我學到了三件事:
一、記帳的目標不是省錢
無可諱言,記帳能省錢,但記帳就如同帶著正念吃東西一般,對我最大的幫助是用心花錢。
記帳不意味不再和朋友下班後去聚餐,或下午不再喝拿鐵,運動課不再參加,而是你確定做這些消費解決了生活上哪些問題,或你明白這件消費後滿足了什麼感受,心甘情願去花錢,從此不太容易被推坑或突然失心瘋,這使我和我的金錢關係更緊密。
二、一百元變成零元,快樂不變
開始記帳後發現,同樣的快樂不見得需要花錢。例如,好不容易放晴了,想去公園走走,以前會找公園周邊的小咖啡廳坐坐,少說花個上百元。
現在發現,自己家的咖啡豆還更厲害。煮好咖啡裝在保溫瓶裡,切些生菜、煎雞排,放入保鮮盒,拎著野餐盒彷彿自己去紐約中央公園野餐。
沒有太緊急的資訊如食譜、小說等,也常到圖書館借書,不會像以前一在網路上看到有人介紹就衝動購書。
三、從記帳對焦人生
當透過記帳把自己的消費攤在陽光下後發現,消費代表你的價值觀,也就代表你,每一筆消費都在為你的人生投票。
練習記帳後會發現,有些敗金很難帶來滿足感,也不會讓生命更有價值,例如以前會把逛街當休閒,現在感到無聊或有段空閒時間時,擦窗戶、清某個抽屜裡的雜物,還比較有成就感。
行銷策略也不太會吸引我的衝動。如賣場的買一送一、第二件五折,也會再三思索是否是真的需要;看到年底瑜伽服打折,也會想想自己已經有超過十件的瑜伽服了。
這不是任何人逼我做的事,也不是為了省錢必須做的事,而是學習看顧錢,而不是無意識地流出去,金錢會為我所用,雖然錢並沒有賺得更多,但我更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