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怕孤單,我怕結婚後更孤單

「怎麼還沒結婚?」

「怎麼那麼挑?」

「你不怕以後很孤單嗎?」

對於不熟的長輩問起,只能笑笑帶過,而和要好的朋友,因為關係不錯,或許還能回答出真心話:

「是還不錯,但年紀越大,就越不像年輕時那樣衝動。」

「現在想到下雨天要出門、要約會、要打扮就覺得麻煩。」

「買什麼東西、看什麼電影,自己決定就好,好像不想再被另一個人牽絆的感覺。」

「都到這個年紀了,也不想改變自己去討好對方了,想到要磨合就覺得有點懶。」

身邊的人介紹的都介紹了,替你著急的也著急過了。讓人忍不住想,問題是在我們自己嗎

很多人這時後覺得,做自己這麼輕鬆自在,要我現在去花時間重新認識一個人,了解他的喜好和習慣,然後配合他的時間和作息,傾聽關懷他的情緒和需求,會值得嗎?

而且我又希望他提供我什麼呢?還有什麼我不能自己滿足的呢?真的有的話,會不會自己想辦法解決還比等著對方瞭解我、愛上我、願意替我解決還快許多?搞不好到頭來,自己的期待變高了,還得忍受一堆失望?

二十出頭,談起戀愛一股腦地投入進去後,好像什麼都可以為他做,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瘋狂,突然也變得非常合理。而現在,三四十的我們卻變得這麼理性,想到這裡,突然被自己的想法嚇了一跳。

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在愛情面前變得這麼斤斤計較,這麼保守,又這麼懶惰?

原來我們的彈性底線都變少了,對情緒的敏感度和承受張力也變小了,對生活的刺激和驚喜也看得比較平淡了,還有,對需要由另外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也變得比較內斂了。

現在有車,也坐得起計程車,卻不像以前可以瘋狂搭公車或騎機車去接送另一半;以前覺得另一半風雨中騎機車來接送的浪漫,比不上我自己早早搭上計程車回家更快活一點。

現在覺得實際的付出,不需要討價還價,對於彼此沒能做到的也不會太自責;以前卻常有各種衡量夠不夠愛對方的標準,一年到頭幾個節日,現在想起來都是年輕人會做的事。

現在可以和任何時期的朋友聯絡,對自己的社交圈子掌握自主,不需要和任何人一一從頭介紹所有的朋友;以前光是聽另一半細細訴說他的種種過去,就可以燒掉電話三天三夜。

現在嚐過了想吃的餐廳、去過了想去的國家,旅遊可以挑選自己想要的方式,想找朋友胡鬧就胡鬧,想回家安靜一晚也可以;以前反而沒有那麼多自己時間(me time)的需求,能夠綁在一起就綁在一起,誰知道明天會怎樣似的。

原來我們都到了「一個不求人,也請不要叫我求你」的年紀。

我們不僅漸漸變得不求人,也開始意識到我們在特定既有的關係上穩定被需求,例如陳年好友、家中父母、職場上、寵物,我們有特定功能和定位,讓我們感覺有意義、有價值、有成就感,也有熟悉的安全感。

這時候,要跨出認識新的對象,將他們的需求再加在上述既有的關係清單上,變得一項大工程。而自己也不再需要別人提供什麼的時候,就失去了改變自己、討人歡心的動力。當兩個三四十歲心態的人,都了解自己難以改變,對方也不可能改變,就容易只看得見彼此的差異、看不到走下去的可能性。

如果可以的話,或許有天遇到了讓我們可以做自己的人,我們都會回到二十出頭的那個樣子,這些都不是問題。

在愛裡,我們需要做自己,而太久沒踏進親密關係的你,當然更加渴望在愛裡可以做自己,不會變形。

本文經由All that we care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許嬰寧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