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創傷療癒的第一步,揭開情緒迷霧

每一次進行催眠師的培訓課程時,都會很慎重的推薦《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給參與課程的同學們,因為它非常清楚描述創傷形成的原因、心智與腦神經系統的運作方式、創傷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治療與改善的各種方法。雖然這本書是以「創傷」為主軸,然而同樣的心理運作與狀態,也可以對應到一般的情緒議題上。這對於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的情緒感受,以及身為一個療癒者對於情緒與創傷的理解都有莫大的幫助!

由於情緒或創傷療癒的第一步,是看見並且接納情緒,對自己或是自己關心的人都是如此,從此書描述的情緒起因,以及它們可能呈現的狀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自己或者身邊的人,現在正在經歷,或過去可能曾經經歷什麼事情,進而找到適切的療癒途徑。曾經有這本書的讀書會同學說,透過閱讀這本書,好像可以理解自己的母親身上,發生的什麼事情,也讓自己更能夠接納她。

許多人因為這本書的厚度打了退堂鼓,它的主要文章有392頁,外加70頁是翻譯名詞對照以及作者所引用的文獻資訊,可以看出作者完成這本書的謹慎態度。由於這本書的譯者翻譯的文字非常精準而流暢,所以在閱讀起來非常輕鬆易懂,如果您對於創傷與情緒的運作有一些好奇,希望對自己經歷的創傷有些了解,甚至您是一位身心療癒的工作者,都非常衷心推薦您可以詳讀這一本書,這將會為您帶來很大的助益。

從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得到,作者貝賽爾・范德寇醫師,是一位同時具有理性研究分析能力與人文心靈關懷的一位心理學家。從他擔任精神科的實習醫師開始,很快就發現醫院裡的患者,在白天醫生問診時,與晚上相處時的狀態並不一樣。白天的醫生只注意到個案的症狀,給予種種的診斷標籤,然而當作者晚上跟患者們聊起他們的遭遇時,發現他們慘痛的遭遇,才是造成他們生病的原因,然而作者當時沒有能力改變這樣的狀態,所以他很快的離開了那一家醫院。

如果對於創傷沒有足夠的了解,僅從表象去理解,可能會導致創傷者被貼上種種不適切標籤:憂鬱症、雙向情緒障礙、過動症、妄想症、甚至思覺失調症,因為創傷者可能會因為某種影像、聲音、味道、觸感,就陷入身歷其境的創傷情境之中,從而造成誤判,如果沒有理解創傷者曾經發生了什麼事,依照這些標籤所從事的治療,可能帶來不好的影響,這是作者在書中語重心長的提醒。

書中故事是從作者在1978年7月4日遇到第一位越戰創傷的患者說起,接著進入腦神經科學對於創傷者的研究與發現,重大事件發生時,先從腹側迷走神經的運作開始尋求他人協助,接著進入「情緒腦」的戰或逃反應,如果兩者都不奏效,就進入背側迷走神經運作的解離或僵直反應。第三部分說明童年經驗所產生的重大影響,這部分對於我進行內在小孩的療癒有很重要的啟發,第四部說明創傷所帶來的種種影響,第五部則介紹各種療法,包含精神科的藥物、心理師採用的談話治療、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到瑜伽、武術、正念、藝術治療、寫信給自己、神經回饋等等,讓我們看見治療的可能性。

其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個故事——「遭遇的議題可能是另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一位醫師的女性助理參加減肥門診,預計從185公斤減到60公斤,過程很順利,但一段時間後突然體重飆升,原來有一天男性同事對她示好,她回家就開始大吃,甚至夢遊時也吃,深入暸解發現這位助理曾經跟祖父有一段亂倫的經驗,12年後醫師又再遇到這位助理,她做了縮胃手術,瘦了43公斤之後,卻開始有自殺傾向。體重的飆升常常是當事人顯示的一種保護機制,其中也包括了男性。

書中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兩種創傷,一是創傷後壓力症(PTSD),其次是發展性創傷症(Developmental Trauma Disorder),前者是遭遇重大事件,例如天災、戰爭、意外、身體侵害等等,而後者是在童年時遭受忽略、身體或性虐待,造成生理與情緒的失調,以及依附模式的混亂,這些影響會一直持續到成年。前者可能造成情緒與身體的過度反應,會為了對抗這些反應而變得麻木,其實這也是許多人,對應自己的情緒時,在無意識之下所採用的策略,就是不去感受自己的情緒,然而當我們不去感受情緒時,情緒的議題就不可能被解決。而「發展性創傷症」,對一個人的影響更為深遠,包含了更高的慢性病比例、更高的犯罪率,以及較低的平均收入等等,更重要的是,童年受虐的孩子,在成年後,可能會把童年被對待的方式,複製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本書論述雖然是以兩種創傷為主軸,但是其中描述創傷者所遭遇的困境、腦神經科學的研究、依附關係的形成與影響等等,也會讓我們對於一個正在經歷情緒議題的人,能夠有更深入的理解與同理,因為他們的運作模式是很類似的,這也可以讓我們所提供的療癒,更加貼近個案的需要。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並且幫助自己找到適切的療癒途徑,這是我推薦這本書的主要原因。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出版社:大家出版
作者:貝賽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M.D.) 醫師
譯者:劉思潔

毛傳忠 (毛毛老師)

雖然已經金融業服務了十八年,然而在助人工作領域認識了自己的價值之後,毛毛還是決定離開這份穩定的工作,並且把療癒工作當作自己的畢生的志業。以身心靈工作坊為出發點,透過不同的方式與課程內容,協助人們探索內在、尋找幸福,從認識自己開始,脫離困境,進而展開新生命的途徑。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