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越喜歡的生活】不再為錢工作了,人生會便宜得多

雜誌編輯寬寬賣掉北京的房子舉家移居大理,原本慢慢適應在大理的平靜節奏,卻被房仲聯絡時主動的「安慰」打斷了。房仲告訴她,妳別太難過,同一戶型的房子剛賣了一間,比她當時賣時多了200萬人民幣。

連自認情緒平穩的寬寬,在那一刻,還是湧出酸水,要嚥好幾次口水才壓制得住。

接下來的幾天,寬寬都在算折合台幣超過1千萬的錢,可以做為孩子的教育基金,可以環遊世界,也可以在大理買間房子做民宿生意,她忘了這1千萬根本從來都不屬於她。

這種難以平復的心情驅動她觀察身邊的人。這些移居大理的人多數都是三、四十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而退休的人,他們不再做事,每天的行程就是散步、發呆、逛逛、養生、會友、遊覽山水,但「自由舒適的日子過久了,與繁忙焦躁的日子過久了,結果一樣是厭倦,」寬寬在所著的《人生半熟》裡說。

於是這些人又開起了咖啡館、民宿,裝修好一棟房子又另一棟,奔波於住家和工地之間;也有人花錢投入大理小城裡感受各機構對他們的吹捧,感受自己的價值,那些曾經奮力卸下的枷鎖,又重新掛回自己的脖子。

這故事令人膽戰心驚,近年來一直受吹捧的財務自由,真的自由了,不再為錢工作了,這些人預演了結局。

暢銷書《跟錢好好相處》作者魯賓(Vicki Robin)認為,真正的財務自主,並不是想花錢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在於讓自己不受制於「用錢滿足需求」。把財務的自主權拿回來,定義自己的豐足,讓人生過得充實飽滿,你的豐足一定和鄰居不一樣,先把以前對「錢」的觀念拿掉。

她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不是為錢工作,消費的方式會有怎樣的改變?

我以自己為例。四十六歲時,我離開職場,不上班之後,我發現,抒壓相關的花費大幅降低。

過去我需要上午、下午各一杯超商咖啡吊出精神;我需要做SPA、泡湯、岩盤浴,放鬆始終緊繃的肩頸;也需要治裝去買工作需要的衣服、鞋子;也需要逛街買些耳環、手鍊等可有可無的小東西;也需要每年出國一次,逃離一切,因為工作那麼辛苦,我需要用消費彌補自己。

現在的我,起床後跑步,跑步回來就工作;有瑜伽課就出門教課,課之間的空檔就寫作,天黑了就收工,就像農夫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肩頸痠痛憑空消失。

不再上班後,也吃得簡單健康。

過去,因為工時長沒有時間煮,幾乎三餐外食;也常常對著電腦螢幕狼吞虎嚥;也需要和朋友、同事聚餐吐苦水;假日也吃「好料」,慰勞自己。

不再上班之後,我多了接近一倍的自煮時間。在家吃舒服,口味適合自己,可以吃到比較多的全穀和蔬菜,營養比較均衡,從此也不用每天盯著體重計。當然因此,食物相關的花費也大幅降低。

這些回顧發現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沒有花大部分的時間在賺錢,人生會過得便宜得多。

不過,許多人不上班之後,少了工作壓力,但另一個壓力降臨,就是錢不會準時入戶頭的壓力。但這個恐懼不只斜槓人或自由工作者獨有,每個人都怕沒錢,每個人都有沒錢導致流落街頭的恐懼。

魯賓曾經主持了一個和金錢相關的會議,請屋內的人談論自己和金錢的關係。屋裡的人從八十幾歲擁有數百萬美元資產,卻擔心自己還沒去世錢卻不夠用;一位事業有成的中年人,在同一家公司待很久擔心會被迫離職;以及二十幾歲卻已經背學貸2萬美元。

這情況嚇到了她,整個社會不管你是高端或低階,都怕沒錢,「金錢就像天一樣的大老闆,任由它支配、主宰我們的一切。」

魯賓認為,財務自由的第一層次是心理上的自由,你必須解放思想。「要知道你是至高無上的,經濟才是其次,」她在《Big Think》上說。「我就是我,的確會有經濟的存在,我和金錢有關係,但它不會主宰我」。

這不意味你現在馬上可以離職,或是不再朝九晚五,而是如果有一天,你想要追尋自己想過的生活,告訴自己沒那麼可怕,做自己喜歡的事也不會變得窮苦,因為支出比想像中的少得多,豐足也不見得用消費去堆疊,也就不需要賺那麼多錢,付出那麼多的代價。

滿足需求的方法很多,不見得是消費,或是越買越多,心理上的富足不用和錢綁在一起,不浪費,也不窮酸,經過選擇的消費,去過一個經過選擇的生活,簡單、優雅、自尊、自重的人生,永遠不會太早,也不會嫌晚。

黃惠如

深耕健康醫療新聞超過20年,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曾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肯定。她習慣爬梳最新醫學研究,變成可親的語言,傳達給讀者,並身體力行,因此明瞭實踐的難處與益處。現為斜槓中年,寫專欄也擔任瑜伽老師。著有《不減肥才能瘦》、《慢老》、《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