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過什麼樣的日子,要擁有自己的錢

自小來往的朋友家境都是小康類型,大家過著不匱乏、卻也沒有餘裕的日子。對於小時候的我,富裕這件事只是偶爾會感覺到的差異,不是致命的。國中規定要穿白襪,大家都穿一般的白襪,只有一個同學每雙白襪都是NIKE的。普通的白襪行情三雙一百,NIKE襪子當年的行情應該是一雙一百八十元。

國中時期,我跟我媽提出想要NIKE白襪的願望,但我媽媽說,這跟一般白襪的價格差太多,穿一般的就好。於是這個凌厲的勾勾標誌,成為我人生中第一次對於經濟力差別感受的標誌。有錢象徵著購物可以隨心所欲,有錢人在人生裡大部分時間都過得比我們「從容」,沒有錢的人做任何決定前都要掂掂錢包,處處是限制。

我交往過富裕的男友,那是我第二次明確感覺到家境的落差。家裡有傭人、車子是雙B且隨心所欲地換、每個寒暑假都在國外過、回台灣的時候會買很多沒有看過的禮物跟名牌包給我、不用擠補習班,因為都是家教一對一上課。當時的我覺得,這樣的人生真是太完美了,有錢的人生真好,小康家庭真是彆扭極了,出出入入,事事得精打細算。

交往的時間長了,我發現那原本被我認定「從容」的人生感不再從容,我又開始彆扭起來。

跟有錢的男生交往確實填補了我對於富裕生活的某種渴望,社會上對嫁入有錢人家的女人,也多半投以欽羨的眼光。「愛錢」這件事我覺得無分對錯,只要取之有道。

只是,為什麼,我並不覺得我的日子快樂且從容?

關係中的渴望常常是自身弱點的反饋

「從容」是我對於富裕生活的詮釋,「彆扭」是我給小康生活的結論,前者來自於我身為一個旁觀者的觀察,後者來自於我真實生活中的體驗。然而,日子久了,從容好像不再從容,彆扭也不是真的彆扭。原因很簡單,財富並非靠自身努力獲得,即使靠著旁人眼中「上輩子燒好香」得來,這種表層的從容感也一閃即逝。

小學時,有一次家庭作業是爸媽關於他們小時候的成長記憶,我拿著作業煞有其事地訪問了爸爸。爸爸一開始跟我分享了爬樹受傷、頑皮被打的記憶,還秀出手上的疤痕;話鋒一轉,爸爸講到小時候家境窮困,肚子餓沒東西吃,但能有一些米飯已經很好了,只要灑一點點醬油就夠下肚。講到這段的時候,爸爸哭了,「所以我很努力,不希望你跟姊姊再過這種苦日子。」這是我記憶最深刻的,爸爸的眼淚。

白手起家、獨自北上工作的爸爸,跟一樣北漂的媽媽,用勤勤懇懇的公職工作,構築起一個安穩的小康家庭。年少的我覺得這樣的家境比下有餘、但比上嚴重不足;隨著我出社會的眼界寬了,胃口也大了,工作之途順遂,薪水不少,名牌包跟套裝一件換過一件。意氣風發時在奢侈品上的花費,比一個小康之家的開銷還多,我總覺得這樣消費的豪氣彌補了我心底的那塊彆扭。

仔細想想,類似的投射也出現在我交往過的對象與結交的朋友,年少時喜歡與家世好的人來往、與本來就有錢的男人交往、認識比較會賺錢的朋友等等。家族長輩中不乏會說誰誰誰真好命、嫁得很好(其實就是嫁了有錢人)。我原本以為,這樣愛慕虛榮的我肯定會終生鎖定有錢男人,殊不知,繞了一圈,我才發現人生不是這麼一回事。

某位富男友的媽媽有一次在吃飯時問起我住在哪裡,我說新店山區的住宅,我爸媽喜歡清靜,所以搬到了山上的住宅。男友媽媽說:「別墅啊,那應該跟我們家差不多大吧,只是地段不一樣,價格就不太一樣囉。沒關係,結婚以後,你就可以搬下山,住在這兒了。」

男友家住在仁愛路上,跟我家房價自然是不一樣。男友媽媽笑得和善,我低下頭,眼裡卻滿出了淚水。這話中有沒有帶刺我不確定,但我知道,我不喜歡爸媽這樣被比較。男友媽媽對我還算和善,但這席話,讓我認清了自我的不足,而衍生出的自卑,以及那不腳踏實地的虛華感,消逝得有多快。

再簡單的小日子都需要自己的錢

人生中任何不靠自己努力來的東西,都是不踏實的,這是既通俗又亙古不變的道理。別人的財富、別人的家世、別人的名氣,用蹭的、用攀附的、就算結了婚綁個契約,都不是我的。當個富太太或許能過上一世安生日子,可我就是無法喜歡。一輩子只會是誰誰誰的太太,幫誰誰誰生了個小孩,最後再繼承誰誰誰的遺產,如果是來自這個角色的羨慕眼光,我一刻都不想要。

勞碌跟安逸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人生節奏,但活出自己的路是絕對不能放棄的原則,尤其身為女子。

有一次遇到某女性長輩,用很憐憫的語氣跟我說,「你好辛苦喔,總是看你為了工作奔波。」下一段她接著說,某某嫁入家境優渥的家族,懷孕後就再也不必做事,叫我老公加把勁,我就不用在外拋頭露面。

這樣的言論,我很常碰到,當著面講的、請媽媽轉告的、輾轉傳到我耳裡的⋯⋯我知道她們是心存善意,但這樣的善意,對於女性而言,其實是敵意。

傳統社會裡,框架女性的常常也是女性。我以前會想,該怎麼樣才能讓她們瞭解,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奔波,我甚至樂於拋頭露面。該怎麼樣才能讓她們瞭解,我先生的工作表現一點不比我差,我不是因為先生養不起我才認真工作的。後來看透了,她們是否理解不重要,我很尊敬現在這樣的自己。

女子必須擁有自己的工作,我亦期待我的女兒如此。工作最佳的狀況,可能與你的興趣結合,讓你砥礪出更多元的自己;再次之,雖然不那麼喜歡工作的全部,但可結交不同領域的人,擁有收入、發掘自己的才能、維持固定的勞動與社會這個有機體保持互動、安心地管理自己的金錢,這不僅是工作的優點,也是人生品質的重點。

工作跟愛情不是二選一的題目,跟家庭也不是,不必為了工作將自己消磨殆盡;但即使是最簡單質樸的生活,也需要固定的開銷,得確保自己在這樣基礎的開銷上過得自在,不必看人臉色。心靈自由,有自己的交友圈,有自己選擇人際關係的能力,經濟不窘迫,能擁有額外的生活品質跟情趣,是兩個人過、或獨自過,都好;獨立運轉的小房間勝過仰人鼻息的豪宅。

五年後的你,在哪裡?

有想過未來的自己是怎麼樣嗎?不用太遠的以後,三年、五年就好,現在專職帶小孩的你,那時候小孩開始上學讀書,空出來的大把時間你打算怎麼規劃?一心拚工作的你規劃到時候要走到什麼位置?無論有沒有孩子,那時的你存了多少錢?怎麼分配時間?健康狀況是怎麼樣?你希望自己長什麼樣子?

女子三十到四十奔向五十間的光陰轉瞬即逝,無論在婚姻、孩子、工作如何選擇,這都會是加速飛逝的時光。各類型的女子在自己的喜好跟命運中流轉,付出加倍的精力為自己爭取、保護想要的人事物。十年青春刀起刀落,為了四十開始的從容及獨立,五十以後的優雅自在,一切要提早做準備:財務投資開跑,即使那讓你每個月少買幾件衣服。對自己的投資也同時開跑,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及興趣,執行適合的保養及飲食方式,在往後的人生,將擁有更好的身心靈狀況。

現在的我,想要跟十八歲的自己說,你要擁有自己的錢、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世界。真正的自在,不是你能不假思索地揮霍多少奢侈品,而是能夠不看人臉色,對於自己想要的一切,擁有決定的力量。

本文摘自《女子力不是溫柔,是戰鬥》,作者劉冠吟(大好書屋出版)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