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下來的並不是最聰明的物種,也不是最強大的物種,而是身處多變環境中最能應變與適應的物種。──里昂.麥金森(Leon Megginson,路易斯安納州立大學教授)
失戀那陣子,我對「刻骨銘心」這個成語特別有感觸。總覺得愛情就像一根釘在牆上的釘子,釘得愈用力,就愈難拔出來,就算拔出來了,牆上也有個洞。科學還沒辦法消除記憶,我們一輩子都會受到這段感情影響。
如果你覺得傷痛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慢慢消失,是你把「復原」想得太簡單。時間有用的話,那還要醫生做什麼?任何病放著就會自己變好啦!跟外傷一樣,愛情的傷也分輕重。小傷靠著身體的修復能力自癒,大傷則需要靠藥物,甚至手術來幫忙,手術後是否能回到原本的能力,也未可知。
即使是需要動手術或住院的傷痛、疾病,醫師也不會讓你在醫院住到完全康復,才安排你出院,大概復原進度落在可控制、可居家照護的階段,就可以回家休養,甚至上班了。
況且,失戀之後,根本不需要「完全好起來」,才回復正常生活。我們正走在復原的路上,每一天,都必須為復原負起責任,如此,我們才會知道自己是怎麼好起來的。
事實上,根本沒有「完全好起來」這回事。失戀之後,我們已經不是原來的自己了。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不可能渡同一條河兩次,因為人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人,河也不是原來的那條河。」我們的下一刻都有可能跟上一刻不同。遺憾的是,雖然不同,但不一定是變成熟了,也有可能是變蠢了。
所以,我們有義務把自己引導到成長的方向。就像受傷之後,除了被動接受手術、住院,也要主動服藥、遵從醫囑、參與復健。甚至可以說,沒有什麼事情是被動的,即使是吞下一顆藥物、即使是傷口自身的復原,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都涉及了十分複雜的過程,有數以千萬計的參與者一起努力。如果說不健康的愛情是一種病,真正致病、殺死我們的,都是那些微小但巨大的病原體,我們也必須把那些讓我們康復的,微小但巨大的復原因子一個個找出來。
沒有終點,持續進步就是了
過去的心理治療會用「機械觀」來看待人的心理,人的心理狀態就像一部機器,有什麼零件壞掉了,就會讓我們過得不好,我們必須修正、更新這些零件,修理完了,我們就「好了」。所以有一些心理治療的理論,是要找出個案的「非理性信念」,要治療師帶著個案去質疑、修正這些信念,回復正常的功能。
在我自己復原的經驗裡,這是一個且戰且走的過程,每天我都跟自己妥協、跟未來妥協。失戀初期,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度過這一晚、怎麼面對明天的心情,有時候覺得自己好了、充滿希望,過了不久,又不行了。
這種感覺很像籃球生手在練習投籃,初期怎麼投都不順,偶爾手感比較順,轉瞬間手感又消失了。就算真的成了籃球高手,你看看NBA的比賽,大牌球星不也會有失常?只是比較少而已。
是的,即使是在我覺得已經完全從失戀中走出來的今天,偶爾遇到比較大的挫折或壓力,也會再想起這段感情,心情有些波動。
我真的「完全」好了嗎?我覺得沒有,但是我認為復原的程度已經夠了。直到現在的每一天,我都還是持續的復原,或許隨著年紀的增長、經驗的累積,我會有更多體悟,這也很好。
我始終沒有一個完美的、讓自己完全擺脫過去、達到完全心理健康的方法,只求在當下可以達到平靜,或讓悲傷的影響不要太大。這不是痊癒的過程,而是進步的過程。人類的進步就是這樣,沒有終點,未來會進步成什麼樣子,沒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反正持續進步就是了。
本文摘自《刻意失戀:好好失戀,才能好好愛》,作者李介文臨床心理師(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