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報告上,下週一連五天降雨機率都是100%。在雨中到處奔波除了不方便,感覺會加倍疲勞(一定是心理因素),所以趕著把要洗的衣服、要辦的事情一股腦辦完,還到處提醒大家下禮拜都會下雨,趕快趁這幾天出門玩。
結果,那週是每天都有下雨沒錯(所以每天都是精準預測加上100%達成率),但從時數大概只佔了20%的時間吧。我白緊張了。
我的文科大腦在生活中,類似這種被數據影響的例子還真不少:口罩限量一週一人2片,好像就要趕快去買,但明明不常出入醫療院所啊;看到餐廳菜單上「TOP 10排行榜」就假設這是十道最受歡迎/最好吃的菜,但搞不好這些是店家毛利最高、或原料最不堪久放需要高周轉率的餐點啊。
記得當時立委選舉開票,大家都在報導候選人的得票率;但其實選完之後,得票率 68% 的A 選區立委和得票率50%的B選區立委,進到立法院都是一票啊。最近一個例子,不好意思又是棒球,「永遠的洋基隊長」 Derek Jeter 以 99.7%得票率入選美國職棒大聯盟的最高殿堂——棒球名人堂。397張票中,他得到396票,只有一個人沒投給他;大家在讚嘆高得票率、追殺到底是哪個人跑票之餘,我開始反思——高得票率、甚至全票通過的意義在哪裡。當 99.7%的人認為他有資格,表示他比得票率 33%的人強三倍、更有資格三倍嗎?當然不是。
會不會我們太常用單一數據來描繪一個人或一件事,而讓自己陷入過於簡化的判斷或分類而不自知?
或許我們更需要的,是某個綜合指標,像是WAR 值(Wins Above Replacement,指的是球員的綜合評價,包含進攻跟防守在內,且投、打皆可以計算出的數據)、或一系列各種數值來提供事情的全貌。
當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薪水很高,會想像、甚至開始羨慕他應該有著不錯的生活品質,但如果把身體心理健康程度、工作時數、壓力指數、家庭與社會關係、幸福指數等因素加入之後,或許就會開始覺得或許他的生活沒有那麼令人欣羨。雖然理性上知道看到的往往是單一面向,但我們還是會羨慕,羨慕人家為什麼就是比較得主管疼愛、為什麼身材好天生吃不胖、為什麼學東西那麼快、伴侶那麼體貼⋯⋯我們不由自主地、甚至有點迫不及待地把這些片面資訊腦補上自己的想像。身為行銷人,我常被提醒「數字是可以操作、甚至操弄的」,同樣的數字,解讀可以天差地遠。或許某部分來說,其實我們都活在自己認為、想像出來的世界。
比起氣象報告中單一的降雨機率,我們也需要知道雨多大、下多久等等,才能做出正確有效率的判斷。但是,至少氣象還說得出降雨機率,人生唯一能說的數據,或許就是「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吧。反正都這麼高了,與其到處奔走雨天備案,或許學會在雨天裡也能跳舞更實際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