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師的診間室】人生而自卑,又不是壞事

阿德勒在他的《自卑與超越》一書當中,提到人都是生而自卑的。

自卑感是合理而且正常的,自卑感讓我們可以有超過自我的動力,適度的自卑感可以刺激個體,讓人想要超越而改變,上進而改善,所以人類總是在和自己的自卑感奮鬥,為了戰勝這樣的感受,而不斷追求卓越。

但為什麼大多數的人,聽到「自卑」兩個字,都會有負面感受呢?

因為大部分的人對於自卑的詮釋,已經有了負面的認知。在很多人眼中,自卑被視為脆弱、無力、無能、不足,甚至是不健康的。

當你已經把自卑看成這樣負面的意義時,當然就不會接受自己有自卑的一面。

如果以阿德勒的說法,人生而有自卑情結,而無法接受自己有自卑情結的話,就像是無法自我認同一樣,在心底深處是無法接受自己的,內心會有許多矛盾和對自己的不滿,這才是影響健康的原因。

我們本來就生而不完美,這有什麼呢?

如果人都同意我們生來不完美,都需要經過學習、訓練、和吸收更多知識和經驗,才能夠變成更好的個體,更能融入社會,更能和他人相處,那為何不能接受我們都有「想要變得更好的動力」像是適度的自卑感呢?

1. 適度的自卑讓你有前進的動能

在「人比人氣死人」的社會中,比較和競爭是無法避免的。適度的比較會讓人產生欽佩、羨慕的感覺,如果你看見他人身上有你所想要的特質,你就會有想要看齊的動力。如果那個動力足以讓你起而行,去改變現在的你,進而學習仿效,那麼原本的不足才得以改變。

2. 適度的自卑讓你學會欣賞異己

在幼兒階段,我們只有生存的本能,還不懂得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區別,更遑論理解他人的需求、欣賞別人的優點。但在社會化的過程當中,我們可以透過了解自己已經能夠生存,而且能夠進步,進而開始欣賞其他人。「欣賞別人」是一種學習來的能力,會讓你的眼睛發亮、有求知慾、開發觀察能力,正向的欣賞他人也會帶來正向的人際關係。

3. 適度的自卑使你學會感恩幫助過你的人

我們的學習及進化是無法獨力完成的。即使大多數的學習旅程是孤獨,且必須仰賴自己的練習和投入,但不可否認,我們都需要經過前輩的教導,或者透過模仿研究而來。當人非常虛心地接受自己曾經受過他人的幫助,也承認自己透過學習而進步,也會發展出真誠的感恩心。感恩是一項重要的財富,人說越飽滿的稻穗會越低頭,也是這個道理。感恩的心讓你的進步不單只是成就,而會讓人看見你的良善。

4. 適度的自卑教你永遠莫忘初衷

如果你曾一步一腳印的努力過,你就會記得你自己原來的樣子。那種踏實又印象深刻的過程,是每個努力的人都熟知的「想當年」。而當你說起想當年,可見得你已經不是當年的樣子,你對現在的你一定有更高的評價,但卻又不曾忘記那個讓你想要突破的樣子。因為有當初和現在的比較,你會更加肯定自己的努力。

5. 適度的自卑教你接受自己,進而接受他人

最重要的是,適度的自卑是內在深層的感受,一般人難以發現。尤其是你越想要壓抑某些面向,越像不曾認識自己一樣。反之,如果你接受了自己,你就會更能夠接受他人,接受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而只是他們不抗拒,他們都有機會轉變。如果你曾經面對過自己內心的掙扎和矛盾,你就會更理解你所愛的人可能也會矛盾,你會有更多的同理心,更有愛人的能力。

我們都是作為人才學會做人,做了兒女才開始學習為人兒女,為人父母才開始學習為人父母。

每件事情都在經驗中學習而成長。不需要為了起點而難過,更應該為了自己有這樣的決心毅力而開心;不需要為了別人更早成就而失落,更應該為了得以吸取別人的經驗而感激;不需要為了嘗試中的挫折而自責,更應該為了這些別人拿不走的經驗而替自己高興。

最該開心的不是我們多傑出,而是我們認識而且接納自己。

本文經由鐵人心理師許嬰寧授權刊登
初和心理諮商所所長、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所、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所,專長為人際議題,情緒困擾,親子關係,興趣為運動、旅行及鐵人三項。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