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ll安靜看世界】沒有新希望的新年,也會是個好年

生命中,有些切點好像會特別重要一點,譬如十八歲可以喝酒那天、譬如小朋友踏進國小校門那天、譬如女生驚覺三十歲那天。有一次,我和好朋友的對話是這樣的。

她說「怎麼辦,我三十歲了,要趕快結婚了!!」
我不解地看著她:「三十歲和三十歲又一個月有差嗎、和三十歲半有差嗎、和三十二歲有差嗎?」

曾經在職業運動領域工作的我,了解年紀對某些行業是關鍵因素之一,會影響到簽約金那種。但大部分的人生應該不在那個行業清單裡面。從專案管理的角度來看,如果婚姻的專案目標是平順地執行三十年,在一開始花不到10%的時間,確保專案品質和專案目標的執行率,算是值得的投資。

新年也是這種切點。

1月2日,我身體不舒服躺在床上時,還在1月1日的美國朋友傳訊給我「新年快樂,今年有甚麼新希望嗎?」我用極不符合人體工學的姿勢打字回「我沒有希望」。他逼問「一定要有,趕快說」;想半天,我只好回「嗯每天在半夜前睡覺吧」,銀幕對面傳來一句「噢,那我正在破壞你的希望。」

可能因為很重視信用,我對「希望」、「計畫」、或「承諾」(包括對自己的承諾),一直都很謹慎。舉例來說,我身邊不少作家跟出版社簽約都是一次簽好幾本;中間世事多變,合約期限到期之後,再重新跟出版社討論新的交稿日期屢見不鮮,也不太有人怪罪。但我沒辦法,我是那種死不簽約的人,一直到書完成八成、九成之後才敢簽,因為那時我才有自信完成承諾。訂計畫或新年希望也是一樣,短期、中期的沒問題,但我怎麼知道我11個月過後會是什麼樣子?拿現在自己的狀況去要求11個月後的自己也太強人所難了,我又不會通靈。再者,回到結婚專案的邏輯,1月1日跟1月10日有甚麼不一樣、跟12月13日有甚麼不一樣,人生這麼長,重點是好好想清楚啊。

抱著這種阿Q想法的我,每年都沒有計畫、沒有新希望,每年都是這樣胸無大志地過著。

但神奇的事情來了,如果從外界的眼光來看,我反而好像一直很積極地生活、甚至是充滿雄心壯志地完成了許多:工作目標翻倍成長、管理範圍擴大七倍、兩週寫完一本書、自己把版權賣到美國⋯⋯這些看起來需要很多計畫的事情,其實沒有一個在我的計畫裡面,因為我根本沒有計畫啊!

如果真要追根究柢,或許我唯一做到的,就是在當下全力以赴;而這些全力以赴,或許就幫我開啟許多接下來的可能性。寫書那兩個禮拜,我過著考前衝刺班的生活:一睜開眼就寫、連續寫十六到十八小時後去睡、第二天鬧鐘醒了再跳起來寫。如果設定好目標一路奮鬥,重點是在終點;如果一路專心把每步走到最好,重點是在過程。我想,我是比較重視過程的人;而且相信如果過程走得好,不只每一步都會很好玩,而且也會到某個神奇的終點,即使我現在還不知道在哪裡。

只是大家在分享新年計畫、好像全世界都蓄勢待發時,總不免覺得落後人家一截,無論是心理上的鬥志或實際上的執行力都是。歲末我在兩個城市辦了(當然不在計畫中的)讀者聚會時,我拿到的剛好就是這句話「Experiencing eternity in the present(當下即是永恆)」。會不會好好掌握當下、好好走每一步、好好享受每個時刻的感受,才是最實際的新年計畫呢?

Jill 張瀞仁

只寫了一本書的作者、不喜歡講話但好像可以激勵人的演說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跨國團隊管理者。不折不扣的內向者。喜歡閱讀與搖滾樂、喜歡球場上的人生智慧、還有甜食。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