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的地方,會有許多的文化衝擊,尤其是需要長住下來生活的,隨著時間這些衝擊就會一個接一個迎面而來。這些衝擊有些是顯而易見的,有些則是需要觀察才能感受得到。衝擊二字似乎聽來有點負面,事實上,許多這樣的衝擊其實也提醒了自己,從這些異文化的碰撞中重新看到自己,並從自己對其的回應裡反思,換個角度想,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經常會被朋友問到,你住在新加坡一陣子了,那就你的觀察覺得新加坡人是怎麼樣的?被問到這個的時候,其實我也沒有特定的答案,因為即使你問我,台灣人是怎麼樣的,身為台灣人我也無法馬上給出一個回答,也不希望以太過主觀的方式去回應他人的想像,再說,台灣人這麼多,哪可能歸類呢?不過面對這個大多出於提問者好奇之心的問題終究得要回答,所以我會以我僅僅幾年間的觀察來回答「我所認為新加坡人可能有的幾項特點」,而因為身為一位有新加坡伴侶的台灣人,有時會以台灣人作為比較的基準,「比起台灣人,在XX方面新加坡人比較…」的方式來回覆,不過符合我一貫的原則,那就是千萬別在異地之間想辦法做比較,因為沒有兩個國家、兩個城市、兩個民族,甚至是兩個人的個體,在我看來這些都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兩者可以互為對照,互為對比,但沒有必要去比較哪個國家比較好,哪裡的人民比較差,如果在他鄉生活,無法試著接納或融入對方的文化與風俗習慣,在保持自我與尊重他人間找到平衡,那麼過得不開心,天天看這個國家的人事物不順眼的情況就很可能會發生。
言歸正傳,當被問到新加坡人是怎樣的,我會試著用另一種方式回答:新加坡人普遍有哪些特質,是令我覺得很新奇、且有別於台灣人呢?比起熱情、情緒與喜怒較為明顯的台灣人,新加坡大多較為冷靜,很多人會說新加坡人很「冷」,但我會偏好形容他們較為「冷靜」。大概與他們從小被教育的方式有關,身為小小國的新加坡,歷經不過幾十年的建國歷程,加上被周遭各大國包圍,大至國家政策與建設,小至每天的生活,新加坡人普遍習慣用理性、冷靜、且直接的方式來面對許多事情,記得先生曾跟我說,新加坡已經很小,要保持國力強當然得要冷靜,不能遇上什麼事就情緒激昂、自亂陣腳,如果大家都很不理智、很急躁,那不是很多事情都很難處理嗎?聽了也覺得頗有道理。
在台灣,無論在哪裡都能聽到台灣人爽朗的聊天聲響,捷運上、公車上更是經常此起彼落的交談聲,到哪裡都覺得很「熱鬧」;在新加坡的地鐵與巴士上,相對安靜許多,雖然不至於像日本的大眾交通工具上的那股令人害怕的寂靜感,但新加坡人在這些公眾場域的交談聲量相對小很多,有時一不小心聊得太開,還會被先生提醒要稍微降低音量。當然如果在咖啡館、酒吧、購物商場等空間的話就另當別論了,這些地方的氣憤也是熱鬧得很,大概也沒跟台灣差太多。
除此之外,在工作場合上有時也能感覺到,台灣人工作的方式比較chill,有時候較為隨性,在新加坡公司上班,凡事得要快狠準,「感受」這種事情請先放到一邊,因為沒人有太多時間在意你的個人感受」,快點把事情處理好,大家能夠準時下班才是效率的表現,要跟同事談天說笑也是可以,但是一旦需要工作,就得有條理,有邏輯,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目標,就事論事,不要為了上司或同事一個面無表情或直白的言語就暗自神傷,因為大多時候他們沒有在針對你,而是在針對工作做討論。而下班後,生活就是生活,同事各自回家,公私很分明。當然,他們也不是冷漠無情的人,除了有家庭或育兒需求的同事,通常早早回家,如果下班後新加坡同事還會約你去吃飯,喝喝東西,那其實你也會發現他們內心熱情的一面,我就遇上不少新加坡朋友,第一次認識時,感覺很有距離,然而多年下來熟了之後,他們還可能比台灣人還關心你!
而從我身邊許多新加坡朋友身上觀察到的另一項特質則是,相較於我同年的台灣朋友們,新加坡人很早就開始對於生活的許多事情充滿規劃,無論是工作、買房、旅遊、理財規劃、結婚生育等,有時都覺得彷彿有個無形的進度表擺在那,七八成的人好像都會跟著規劃走,而這大概也跟他們的政府推行的許多政策與計劃脫不了關係,這樣的民族性有好有壞,但如果是對於人生的規劃,確實遇到的大多數新加坡人都滿有想法,大學剛畢業出來工作的就可能已經每個月在存錢,在職場換了幾份工做了幾年後,有了一筆存款加上政府的補助就差不多能自己買房等等,然後有組成家庭計劃的人也就順理成章的結婚、買房… 甚至能講出他的退休規劃,總讓我大為驚嘆。
即使有時也會覺得,如此規劃也太過順理成章,有點「恐怖」,也常常被他們特愛規劃的特質給嚇到,覺得怎麼這麼愛規劃,放輕鬆一點不好嗎?但其實仔細想想,若一個安定的生活模式是所有事情的基礎,現實的根基得先顧好才能談後面的夢想,那麼這部分許多新加坡人確實是站穩了腳步,至於因為這樣特質而使新加坡人過去亦經常被評為無趣、不肯冒險、創意性不足等,我想這樣的評價字眼也是見仁見智,有過於主觀之嫌,再說畢竟時代慢慢在變,現在新一代的年輕世代,大概也有新的樣貌了,新加坡人一定就很無趣或不知變通嗎?現在可能答案是不一定了。
文/Jami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