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資源的時候,亂想就行了

為了在美國出版的新書,菜鳥作者我彷彿又經歷了一次初入職場的文化衝擊。美國出版業分工極細、背後計算更是精明,我經過層層關卡成功簽約時,覺得大概所有難關都過了,但沒想到才剛開始而已。

拿行銷來說好了,台灣的出版社會幫作者做至少基本款,敲通告、辦活動、上節目、線上宣傳⋯⋯大體上是出版社負責搞定。但美國不是這樣玩的,他們分工細到這些事情都有不同的公關公司在做。看是要線上行銷、實體通路;目標客群是企業、學校、社區;是做職場書、文學書、旅遊書⋯⋯公關公司各擅勝場,唯一共通的是:都很貴!目前聽到每個月少則台幣五萬、多則三十萬,這完全不是我可以玩得起的。

「沒有資源啊」,又回到這個我非常熟悉的狀態。如果你曾經接過小型公關/行銷案、待過非營利組織或中小企業,我相信這個狀態也不會太陌生。總之就是手上沒預算,但又想殺出一條血路。

所以我開始跟出版社討論,把TA縮小。有了明確的目標之後,因為什麼資源都沒有,所以就開始亂想。

「沒有資源的時候,亂想就行了」這是我在盧建彰導演書中看到,但一直搞不懂的一句話。

我總覺得,就是因為沒資源,所以更要花在刀口上,亂想一些天馬行空的根本無法執行,怎麼可能會有效率跟效果。亂想幹嘛!

但今天清晨,跟美國出版團隊隔著太平洋動腦會議上,我突然想通了,這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啊!

如果沒有行銷資源,就用書自己賣自己啊;

如果對象是不愛文字的年輕世代,我們就把封面做的跟電影海報一樣啊;

如果暢銷書的勝利方程式是名人+顯赫的學經歷/功績+看起來很有料的封面,那我就把自己包裝成魯蛇啊(連英文都講不完美的害羞外國人+看起來不像職場書的書);

如果找插畫家很貴,那就⋯⋯
他們說「既然沒人做過,要不要直接用中文版的封面」。
他們看不到我內心的驚訝,但中文版的封面是我的臉啊。

之前他們給我的封面設計準則,第一條就是「不要在封面上出現人臉。如果有人像,要確保不偏向特定種族、性別、宗教」。

雖然完全不符合準則,但他們似乎覺得這非常可行、而且躍躍欲試。

最後結果如何我不知道,但因為這個會議,讓我想通了這麼棒的道理;而且跟一群專業有經驗又心胸開放的人一起工作,真的太好玩了。果然,亂想就對了。

Jill 張瀞仁

只寫了一本書的作者、不喜歡講話但好像可以激勵人的演說者、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跨國團隊管理者。 不折不扣的內向者。 喜歡閱讀與搖滾樂、喜歡球場上的人生智慧、還有甜食。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