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母親,現在的妳活在愛裡嗎?

愛是一切的原動力

身為母親的我們,總會想著:「要怎麼做對孩子最好?」、「要如何才能讓孩子知道我有多愛他?」

在進行親子溝通課程時,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跟我說:「我很想當一個好媽媽,但是我就是控制不了情緒怎麼辦?」、「我是一個不大擅長說話的人,每次明明想說些什麼,但卻不知道怎麼開口說。」

明明心裡很愛孩子,但卻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表達對孩子的愛。於是,某天上課時,我邀請這些媽媽們和我一起進行一項練習。

「首先,請妳們閉上眼睛,回想過去是否曾經有過幫助別人,卻不求任何回報的經驗?那是什麼樣的感受?請仔細回想看看。」

其中,有一位媽媽閉著眼睛,臉上漾起了幸福的微笑。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國小三年級,一個國小五年級,我問她閉著眼睛時,想到了什麼事情?她是這麼說的:「我家隔壁住了一位即將要臨盆的孕婦,因為她和她的先生是假日夫妻,我每次看到她,都會想到她可能都是自己一個人吃飯。某一天,碰巧搭電梯時遇見了,我想都沒想劈頭就開口問她『吃過飯了嗎?如果沒吃的話要不要一起吃?』其實我平常很少跟不熟的人一起吃飯,但那天和她一起吃飯卻一點也不覺得尷尬,明明是付錢請客,卻意外地感到很開心滿足。本來心裡面是希望自己能夠為那位懷孕的太太做些什麼事情,但後來發現,在這過程中我反而才是得到更多收穫的那個,因此不由自主地笑了。」

她在付出的時候,其實心中並不期待獲得任何回報,因而感受到了全然付出的喜悅。其他媽媽們和我聽完她的話後,紛紛拍手鼓掌嘉許她,而她也忍不住靦腆地笑了。

其實妳已經是一個好媽媽了

「我是一個糟糕的媽媽。」

「我這個媽媽當得好失敗!」

當了媽之後的我們,常常會不自覺把這樣自責的話掛在嘴邊,但我卻看到了這些話背後所蘊含的真實意義。

我們總想竭盡所能地給孩子更好的,倘若過程中,有稍微做不好的地方,就會忍不住自責懊悔。然而,之所以會想盡可能對對方更好,其實也代表著內心希望能再更愛對方多一些。換言之,當我們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時候,也正意謂著我們心裡正深深愛著某個人。其實,在生活中各種細微處,我們已經默默給予孩子滿滿的愛。看到孩子趴在胸口拼命吸奶,額頭上沁出涔涔汗水的樣子,就算身體尚未復元,仍忍痛起身調整姿勢,只為了讓孩子能夠更舒服地喝奶;當孩子跌倒受傷時,就算自己身上已經拿了大包小包的東西,仍舊背起孩子走回家;當孩子躺在懷裡睡著時,就算已經手麻,但為了讓孩子更好睡,仍繼續忍著動也不敢動;半夜睡到一半,孩子突然嚎啕大哭,頂著惺忪的睡眼也依然起身餵奶給孩子喝;當孩子一生病,就算是徹夜未眠也會守在孩子身邊照顧他。

以前的我們怎麼可能想得到,自己居然會為了滿足另一個人的需求,如此使命必達?如此無微不至?但在當了媽以後,常常會對自己神力女超人般的「超能力」感到不可思議。我們之所以會這麼做,不單單只是因為責任感,更是因為一份對孩子的愛。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身上的母愛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散發著獨有的母性光輝。

然而,這種愛人的能力並不是突然從天而降的,那是我們早就已經擁有的力量。竭盡全力付出卻不求回報,只希望孩子能平安健康長大,像這樣全心全意照顧孩子、陪伴孩子成長,正是因為一份無條件的愛。

我們究竟從何時,開始學會愛呢?

小時候,我是在雙薪家庭中長大,我的母親是一位職業婦女。還記得小時候,媽媽幾乎每天都要忙到晚上九點多才會回家。她一回到家,第一句話就是問我們是不是餓了?連衣服都還沒換,就會立刻衝到廚房洗手準備晚餐。那時候的我,每天都痴痴地等著媽媽回家,每次只要聽到媽媽問「餓了嗎」時,我就會感到特別開心。直到後來我也成為了母親,某天當我回到家,也一樣連衣服都還沒換,就到廚房替孩子準備餐點時,不知怎麼地,眼淚忽然就掉了下來。因為我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兒時的這段回憶。小時候的我看到媽媽回家只覺得開心,長大後,我才明白這份母愛是如此深刻,明明媽媽上班一整天回到家後已經累壞了,但她卻連休息都沒有,又馬上忙著打理照顧我們的生活起居,想到這裡,忍不住心疼落淚,很希望自己也能夠為她做點什麼事。

這就是愛。我們經常因為奔波忙碌於日常瑣事,而忽略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但這些細微之處,正是愛的體現。愛,就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裡。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無論是歷經了孩提時期,還是此時此刻,甚至是在未來,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擁有著無與倫比強大的愛的力量。當妳闔上這本書的那一刻,請務必記得一件事,我們的生命之所以美麗,正是因為愛,因為心中有愛,生命才能如此耀眼動人。

那麼,我們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愛的呢?是從父母那學來的?還是在學校裡學來的?又或者是當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懂得如何去愛?在與許多人聊過之後,我發現愛並不是透過後天學習而來的,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當我們在充滿愛的環境下成長時,自然而然會更懂得如何去愛。愛是一種每個人天生都具備的天賦能力。然而,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我們似乎不認為也不相信,愛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力量。

對此,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邁克爾.托馬謝羅(Michael Tomasello)在《我們為什麼要合作》(Why We Cooperate)一書中,曾用「天生的合作者」一詞,來描述人類從嬰幼兒時期開始,就擁有想要幫助別人的念頭。托馬謝羅指出想要幫助人是一種天性,並不是後天社會化習得而來的。從孩子出生後十四到十八個月後,就可以觀察發現到,孩子會想要幫助別人,或是想替別人做些什麼事,其出發點並不是因為父母的獎賞或鼓勵。這代表著人類從一出生開始,即使沒有任何回報,也自然而然想要為他人做出奉獻,懂得體貼愛護他人。

當孩子們在遊樂場玩耍時,你可以看到孩子彼此互相幫忙合作的樣子;當孩子們在學校時,有很多孩子都很樂意幫老師的忙。還記得當妳生病時,孩子們伸出稚嫩的小手,放在妳額頭上看起來擔心的表情嗎?還記得當妳難過傷心時,孩子們陪在妳身邊一起哭的模樣嗎?小時候的妳,是否也曾經做過跟孩子一樣的事呢?

我相信正在閱讀本書的很多媽媽們,小時候應該也都做過這些貼心的舉動,也知道很多人之所以會想要學會如何與人溝通,會開始進行自我對話練習,都是希望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想要更貼近彼此的心、想要學會如何去愛。但其實打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懂得什麼是愛,愛是生命的本質,是那麼純粹自然,我們很自然而然就會想要幫助別人,想要與人分享,想要為他人做出貢獻,而這樣的心意,就是愛。

付出,是一種愛的延續

愛,會讓人自然而然想要為別人付出,而付出是一種愛的延續。這份愛的延續,不只是對好友、家人,甚至對初次見面的陌生人也會。在車上讓座給老人家,並不是出自於「我應該這麼做」的義務性行為,而是因為愛。我們會去幫助社會上需要幫助的弱勢族群、在寒冬中送暖、當別人有難時,慷慨解囊助他度過難關、看到電視新聞上播放令人難過的負面新聞時,飯吃到一半忍不住放下手邊的筷子,懷抱著沉重的心情為那些人祈禱祝福等等。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做,是因為我們心中都有「愛」。愛,是一種驅使自己想要為他人貢獻付出的原動力,是一種自然的行為。當我們活在愛裡,會覺得自己是全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也正因如此,我們會希望孩子也能夠跟我們一樣,能夠在愛中成長茁壯。然而,生活在充斥著比較和競爭的社會中,緊湊而忙碌的生活步調有時會讓我們忘了去愛,忘了讓心中這份愛的光芒綻放出來。但是在我們內心深處,依然殷殷盼望著,希望孩子是一個懂得如何去愛、願意付出貢獻的人。

因此,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要教孩子如何去愛,我以前也經常告訴孩子要懂得為別人付出、要學會替別人著想,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懂得愛和付出的人。事實上,孩子天生就擁有愛人的能力,不需要刻意教他們,他們就已擁有一顆樂於助人、體貼善良的心,只要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孩子與生俱來就擁有愛的能力。

「以前我有一個朋友腳受傷,在他受傷的那三個月裡,我每天早上都會到他家門口接他,幫他背書包,扶著他一起去上學。那時候的我們,感情非常好,我們之間的關係,是一種難以言喻濃得化不開的友情。」

「我讀大學時,每天都會搭地鐵上學。偶爾在車上會遇到賣口香糖的老奶奶。雖然她賣的口香糖價格稍微貴了一些,但我想反正都要買了,不如就跟有需要幫助的人買,還可以藉此幫助她。後來某天她突然不再出現了,心裡面覺得很難過,也忍不住擔心她怎麼了?」

為什麼我們會去做這些不是為了賺錢,或並非為了獲得別人認可的事呢?為什麼明明沒有人看見、明明沒有人規定我們必須這麼做,我們也會因為伸出援手幫助別人,心裡頭感到幸福喜悅呢?雖然我們無法時時刻刻都感受到這份幸福,但至少我們都盡可能地想要為他人貢獻出一己之力,當我們付出給予時,反而能得到更多踏實幸福的感受。

人活在這世上,就是為了追尋所謂的「意義」。因此,當我們和孩子溝通時,也請試著放下「應該要」、「必須要」的框架,讓孩子們去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透過這樣的溝通方式,才能讓彼此更靠近彼此。

自我對話練習

給自己一小段時間,靜下來細細感受愛,讓自己重新活在愛裡吧! 現在,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讓自己靜下來,把以下這段話念出來,音量要大到讓自己可以聽得見。

・無論是過去的我,還是現在成為母親的我,我都是珍貴美好的存在
・我無條件地愛我自己
・我如實接納孩子原本真實的面貌
・我以寬容的心去愛身旁所有的人
・我與生俱來就擁有無與倫比強大的愛的力量

選自「采實文化」出版《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從每個育兒挫折的片刻,看出內在的需要,用自我對話發覺真實感受,找回愛的力量》

女俠
女俠女俠編輯部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