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y!Mama】有一種青春 叫追星

前陣子日本換上新年號,網上一下子出現大批「平成最經典十大日劇」、「平成30大歌曲回顧」等排行榜,讓我不其然回憶起那些年的追星日子。

我跟日本的緣份始於小五左右,記得那時我好友跟她哥哥是中山美穗和工藤靜香的超級粉絲,他們家中收藏了很多二人的海報、雜誌和唱碟。對於當時年紀尚小的我來説,那根本是個全新的未知國度,一切對我而言是那麼新奇,老實說,感覺還有點高檔。對呀,相比本地印製的偶像閃卡,那些Made in Japan 的偶像商品顯然是另一個層次。

從小田和正、Beyond到陳綺貞

大概是耳濡目染吧,我開始留意日本藝能界。人生第一張擁有的日本大碟(也是我第一隻CD single)是小田和正的〈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那時日劇風潮剛開始,這首歌作為「東京愛情故事」主題曲可謂街知巷聞。其實當時我根本連discman也沒有,但因為太想擁有,最終還是把零用錢逐少逐少儲起把它買下來。我更為此去上日文課。當然這個年頭小孩學外語已非什麼新鮮事,但在我身處的年代,一個小學生會自發跟父母要求學日文,還算有點匪夷所思。

那年,我十歲,開始踏入迷戀偶像的年紀。

之後我又迷過林志穎,當時作為小六生的我覺得這個18歲的寶島哥哥很帥氣。記得班上有另一位同學也是他的歌迷,我們還結伴去看演唱會。大概青春期的女生都是三分鐘熱度,他並沒有在我的偶像排行榜駐足很久,之後我還斷斷續續的買過Backstreet Boys 、Take That和一些日本雜錦專輯。到了大學時期,開始喜歡陳綺貞,〈還是會寂寞〉是我到卡拉OK(即台灣的KTV)的必唱金曲。她不是那種典型的美人胚子,但那淸新獨特的歌聲,還有捧著結他自彈自唱的空靈氣質,讓我也很想成為那樣的女生。

相比起來,我大姊對偶像的忠心程度絕對比我專一得多,亦瘋狂得多。她是90年代紅極一時的樂隊Beyond的歌迷,日夜薰陶下,我對他們的作品也算耳熟能詳。記得有次姊姊臨睡前跟我分享他們的最新專輯,我們兩姊妹一人戴上一邊耳機,吭聲高歌,最終因太忘形而被媽媽責罵。

我姊的狂,是除了聽歌、看演唱會和出席偶像活動,還會去接機追車那種。我就曾陪她到「二樓後座」(當年Beyond的band房)等偶像,有時一等就是幾個小時。現在回想起來似乎很瘋狂,但青春就是這麼的一回事吧。

時光荏苒,那些我們昔日曾迷戀過的偶像都已年輕不再,亦陸續步入人生的不同階段。有的當爸媽去;有的退出幕前甘於平淡,也有的無聲殞落。我們呢?也由當年在台下搖旗吶喊的小粉絲搖身一變成為更有歷練的大人了。

青春就是要義無反顧

我慶幸這些年有他們的歌聲作伴,跟我一起成長,一起變老。或許有人認為追星、迷偶像就是無聊,但在我看來卻是青春的一部分。就好像有人沉迷籃球、馬拉松,有人喜愛動漫、樂與怒,總覺得人生就該有樣東西讓你全情投入、義無反顧地栽進去,才算青春過。

想起我的一位中學同學,她是日本演員三浦春馬的影迷。間中便見她踏上追星旅程,時而到東京,時而到大阪觀賞偶像主演的舞台劇。同一個劇目她還會看幾次,初演時去看,重演時再看。為了更投入偶像的演出,她不但努力學習日文,還認真研究劇本。每次觀劇後又會寫下觀後感,哪裡演得精彩,哪裡又尚待進步。我欣賞她尊重表演者,亦很認真看待每一場演出。我甚至覺得這已超越了追星的層面,她的喜悅不獨來自見到偶像一面,而是在戲劇觀賞又或是鑽硏劇本的過程中,自己也是不斷在學習、進步,我想像得到那滿足感是有多棒。

追星,大概跟追夢一樣,是一輩子的事,而我們的青春也沒有終點。

文 / Hey!Mama

Hey!Mama
Hey!Mama專欄作家
香港全職媽媽,前廣告公司文案。掛名自由工作者,實際上生活一點也不自由。現時兼職、寫稿及育兒三線進行中,努力在帶孩和工作死線間尋找平衡,苦中作樂。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