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生理年齡未滿四十歲的時候,某一次和朋友在深夜裡一起喝酒(對,那時候夜裡喝酒都不會累)其中一個年紀較長的朋友說:「歡迎來到四十歲,四十歲之後,我真的覺得快樂自在多了!」當時不太明白,總覺得對於四十歲有種莫名的焦慮。
過了四十歲的兩三年之後,在書店看到一本書:《給40歲的嶄新開始》。作者是松浦彌太郎,是日本知名雜誌《暮しの手帖》(生活手帖)總編輯,是書商,文字工作者,也是生活美學家。當時坊間較少有關描繪四十歲之後的書籍,於是立刻買來閱讀。當時看了有很多感觸,還推薦給我的哥哥和朋友,後來又買了他的更多書籍,當時從這本書上學了兩個重要的概念。
若從「七十歲才是人生顛峰」的角度來思考,以四十歲作為新的起點,也不無可能邁向光輝燦爛的七十歲。
(這和女俠故事裡華華說的「下一個十八年會是什麼」不謀而合啊!)
四十歲之前,我們都是慣用一定的思考模式和方式來對待工作和生活,不論混得好不好,也會到達一個關卡。到底要如何走下去?雖然不知道是否能活到七十歲,但是想想以七十歲當作人生高潮,似乎也是值得期盼的事,這麼一來,四十歲反而不是關卡,而是邁向新人生的準備期!好多事情可以創造哩!
客觀地認識自己
我們一路成長,經歷了許多的階段:到底我是誰?從名字、身份、角色、原生家庭、學校群體⋯⋯架構出雛型,這個「我」隨年紀慢慢成型,然後為了鞏固這個「我」而有所堅持和努力,不論我們是否理解這些堅持的原因。四十歲前,大都已經養成固定的思考和行為模式,並堅信這些是有效的生活準則(否則也不可能活到四十歲吧)。總之,每個人都有對自己認知的「執念」。但生命總有許多還沒修完的功課,不論是工作、感情、健康⋯⋯當我們開始發現到了這個年紀許多根本的無明或困境仍然沒有被解決,最好的方式是重新檢視自己,是否有哪些不斷重複的模式和信念,才有可能突破並且改變。
我自己是在四十歲後,一方面對於感情的夢碎,二方面是自己的工作撞牆,加上母親的過世,開始透過大量身心靈和心理學的課程和研究去探索自己的內在,一層一層地去了解自己的情緒、信念和價值的來源,也透過學習占星、命盤、前世探索⋯⋯等等去理解生命的狀態,不論從科學、神秘學、東西方哲學,各種方式和角度,都是一種有趣的認識自己的過程,開始打造一個「自己也喜歡的自己」。
從四十歲一路走來,發現為了要邁向光輝燦爛的七十歲,「斷捨離」 是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功課。這三個概念不但很好運用在物品的清理歸納,也是生命中各種信念和關係的覺察、清理、淨化、歸類和重新擺放順位。
就像重新整理一個住了四十年的家一樣地對待自己的四十年華吧!
客廳彷彿門面,也許是代表外在的身材容貌,想要用什麼樣的感覺面對外在世界呢?是清爽俐落? 還是溫暖舒適?想邀請誰來作客?誰又不想繼續交往?餐廳如同生活的態度,想清除那些不必要的雜物和用具呢?也許好多雜物挪走了,油污洗淨了,就看得到原本的設計原來如此合宜,只是我們忘記了起初的樣貌。臥室如同內心的世界,也許除了簡單合適的必須,其他的也不用留?
四十歲的「家」,自己做主,看見不必要的依附,重新清除規劃整理,成為更自在的嶄新狀態。
松浦彌太郎在這本書中還有許多建議如下,其實都很像「斷捨離」的空間整理術:即使已經四十一、二歲,也或許不論幾歲,都還來得及
●請毅然拋去過去累積的經驗、知識與尊嚴,面對今後的一切事物時,都懷著宛如「閃閃發亮的一年級新生」的雀躍心情。
●現在的你,擁有多少寶物呢?只挑出必要的東西留下,試著寫下對寶物所懷抱的感謝或歉意,好好盤點你所擁有的寶物。
不論我們是否能達到光輝燦爛的70歲,40歲之後的首要工作,就是花點時間和精力,好好重新審視整理,才有機會迎接未來的怦然心動吧!
【加碼閱讀】
松浦彌太郎其他的書也很好看:《松浦彌太郎の100個工作基本》、《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思考的要訣》、《正直:找尋生活中的真實,成為你想成為的自己》。
文、圖 / Trisha Chen 陳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