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俠群像】陪伴受創的心 看見她們的價值:張秀娟 Sophie

用心理劇和藝術治療讓受暴婦女長回翅膀,是張秀娟長年在努力的行動-幫助她們一個個在治療的過程中,找回自我價值,並且學習自我肯定。曾看過這麼多受傷的案例,常常要勇闖黑暗,將人從黑暗裡帶出來。從張秀娟的眼裡,看見生命同時可以脆弱,也可以堅韌得令人驚艷。也因為如此,她認為生命其實並不如想像中如此沉重,更重要的是理解到「真實比完美更好!」

從小學老師到心理諮商,原本是因為教學輔導卡關才轉而想進入心理領域,卻意外地找到如使命般的一條路,埋首耕耘在創傷工作,關心著受暴婦女的福祉並持續鑽研此一領域。她表示:「在這領域工作帶給我一個契機,去定位自己成為女人這個角色,然後知道可以怎麼過生活。因為我覺得在我們的華人文化中其實不太主動教會我們如何過生活,好像只能在遇到困難和受傷之後才知道怎麼面對自己。」

「我們女性好像會有種『忍耐』、『自己不值得擁有更好的』,或是說投資自己就好像會被冠上自私這樣的名號。並不是說這些文化不好,而是說我們需要長出新的思維,學習在生活中彈性因應。」張秀娟舉例,有很多媽媽在工作時會想著,如果放下孩子多照顧自己就是自私。但她強調,若學習不放過自己的話,除了壓力會破表之外,親子之間也可能因此有更大的衝突。

張秀娟目前在毛蟲藝術心理諮商所擔任所長一職,專長是運用藝術和心理劇進行諮商輔導。聽到對心理劇有點陌生—張秀娟解釋,心理劇是把當事人認為的主觀問題用戲劇方式呈現。例如當要處理母女關係,會先找一個人扮演她的母親來對話,利用換位思考來了解母親會怎麼看待我。當人們多了一種新的視角和眼光,再回頭看原初的關係就會發現有些不一樣,思考上鬆動了,反而產生新的可能性,若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我用你的眼睛來看你」。

除了心理劇外,她也使用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創作中的媒材創作,幫助當事人把所談論的角色情境具象化,讓治療不再抽象。張秀娟相信,創作的過程本身就具有療癒力,除此之外,有具體的作品更能幫助當事人呈現給自己和他人欣賞。

諮商並不只是往復對話,張秀娟諮商的方式特別運用美感,因為喜歡美的事物,諮商的過程就也好像在塑造人的生命,使之變得美麗。她並不是把自己定位在幫助者的角色,而是在陪伴的過程中相信人的潛能,因為當人們被理解,新的能力也就此孕育而生。「我比較像催化劑的角色,每個人都有自我療癒的能力,只是需要支持系統」,她肯定地說:「人是具有很多角色面向的,有時候在妻子這個角色受創了,可是在母親這個角色她們所擁有的能力和韌性,常常都令我覺得很讚嘆!」

從張秀娟身上,看見她對這個領域的投入,不但曾經參與八年無給薪的團體諮商工作團隊,前幾年也在勵馨基金會服務性創傷的少女。直到近年來在新店地方法院協助離婚夫妻進行婚姻諮商及合作式父母的諮詢,現在更進修教育與心理的博士學位,堅持一直幫助創傷的人們。她表示做諮商工作會讓自己活得更自在,可以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真實比完美更好,因為生命就是一場馬拉松。即使在某一點我覺得自己不及格,並不代表整個旅程就不ok了!」因為諮商工作,張秀娟更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同樣身為母親和妻子的角色,學會用比較整體的角度去看自己。「例如我常跟其他媽媽分享說,偶爾累了就讓孩子看個電視沒關係。不同於年輕時對很多東西執著,我以前是每天要排行程、很結構性的那種人。但當我變成不那麼追求完美,就會發現自己對人的含容能力開始增加。」

此外,她和先生都熱愛運動,更幫助老公的健身事業「Moment Cycle 飛輪俱樂部」,在裡面的人都汗水淋漓,臉上掛著開心的笑容。她表示,人們經常會有憂鬱的情緒,但身心的健康是具有交互作用的,也希望可以在還沒有到病症階段,讓人們透過運動,從生理上帶動心靈的愉快。如此,可以幫助到更多人的健康,她表示這個概念對於身體意識的覺醒或者對女性是幫忙很大的。

從這位女俠身上,看見生命因著幫助別人更豐富。當投身熱愛的心理領域,張秀娟身上真的有光采,因著愛人和追求生活的美學,竟也成了同時療癒他人與自我的雙向回饋。妳呢?今天好好愛人了嗎?

文 / Tien Wu

女俠
女俠女俠編輯部
facebook-default
ig-default